蒟酱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蒟酱的概览。蒟酱又名嘿摆,归类于傣药,为胡椒科植物蒟酱的茎、叶和果实,可调平四塔,通气血,止痛,杀虫止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蒟酱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嘿摆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蒟酱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嘿摆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胡椒科植物蒟酱的茎、叶和果实。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调平四塔,通气血,止痛,杀虫止痒。
- 主治: 主治“贺接”(头痛),“拢栽线栽歪”(心慌心悸),“兵洞烘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拢沙龙接喉,喉免”(牙痛,龋齿),“贺办答来”(头昏目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iper betle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蒟酱 Piper betle L. 攀缘状藤本,长可达10m。枝稍带木质,无毛,节上常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纸质或近革质,有多而细的腺点,宽卵形或心形,长7~15cm,宽5~11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有极窄的弯缺,或浅心形而有很不等长的两耳,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被短柔毛,具托叶。花单性,异株,无花被,穗状花序长5~15cm;雄蕊2,雌蕊的柱头4~5。浆果顶端稍凸,有绒毛,与花序轴合生成一柱状、肉质、带红色的果穗。花期夏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600~2000m的林绿、河边、溪边阴湿处。我国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茎、叶全年可采,鲜用,或切碎晒干备用;果实秋季采收,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果穗是弯曲半圆柱形,由许多小浆果聚合而成,长3~12cm。表面黑褐色,有凹凸不平的突起,切面淡棕色,具明显圆形种粒的痕迹,有穗梗。质硬而脆,断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周围可见红棕色的种粒。气芳香,味辛辣。 本品叶片常皱缩成团,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长圆形,长8~13cm,宽3~8cm,先端尖,基部偏斜,全缘,上面发绿色或黄色,带有银灰色斑点,下面浅黄绿色,主脉5条,侧脉网状;叶柄甚长,稍扭曲,有纵皱及纵沟。纸质,老叶近革质而稍厚。常杂有少量茎枝,浅棕褐色,节膨大,有不定根痕。气香,味稍成微辣,略有茶叶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