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柑子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石柑子的概览。石柑子又名歪拧,归类于傣药,为天南星科植物螳螂跌打的全株,可清火解毒,消肿止痛,通气活血。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石柑子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歪拧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石柑子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歪拧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螳螂跌打的全株。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通气活血。
- 主治: 主治“拢牛哈占波”(小便热涩疼痛,尿路结石),“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拢沙龙接火”(咽喉肿痛),“短嘎接短”(腹胀腹痛),“拢沙呃,儿来”(呃逆不止,嗳气),“拢蒙沙嘿”(腹痛腹泻,赤白下痢)。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thos scanden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螳螂跌打 Pothos scandens L. 附生藤本,长4~6m。茎圆柱形,具细条纹,节间长2~2.5 cm。老枝节上常有气生根;花枝多披散。叶形多变,叶片纸质,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钝圆,无端渐尖,长4~8cm,宽1~3cm,有时在小枝干部的叶退化为一长仅1~2mm的小尖头;基出脉3对,纤细,细脉倾斜网结;叶柄楔形,先端截平或微下凹,长4~8cm,与叶片近等长,宽1~2.3cm,多少具耳;脉多,几平行。花序小,单生叶腋,序柄短,长5~8mm;基部苞片6~8枚,绿色,覆瓦状排列,卵形,锐尖,上部的长约4mm;佛焰苞极小,紫色,舟状,长5~6mm;肉穗花序淡黄色、淡绿至黄色,圆形或椭圆形,长5~6mm,径4~5mm,梗长4~5mm;花序蕾时直立,花时从梗基部作1800的内折或270o的扭转,因而佛焰苞直立,而肉穗花序下垂或扭向一侧。浆果长圆状卵形,成熟时红色、黄色,长不及1cm,径5~6mm。花果期全年,花后果逐渐成熟。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坡、平坝或雨林及季雨林中。产于云南南部及东南部。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采全株洗净,切碎,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