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竹叶椒的概览。竹叶椒又名锅干,归类于傣药,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根、树皮、叶、果实或其寄生植物,可补土健胃,消火解毒,除风止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竹叶椒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锅干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竹叶椒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锅干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根、树皮、叶、果实或其寄生植物。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补土健胃,消火解毒,除风止痒。
- 主治: 主治“短嘎儿接,冒开亚毫”(心腹冷痛,不思饮食),“拢案答勒”(黄疸),“拢麻想多烘”(皮肤红疹瘙痒),“兵洞破”(黄水疮)。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Zanthoxylum armatum D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竹叶椒 Zanthoxylum armatum DC. 灌木或大灌木。枝扩展,具皮刺,通常弯斜,基部扁,老枝上的皮刺基部常木栓化,暗灰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短不一;叶柄无毛,具翼;叶轴下面有皮刺,或在上面小叶片基部处有托叶状的小皮刺1对;小叶3~9,对生,纸质,长2~12cm,宽1~2.5cm,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小的圆锯齿或无,有时有稀少的透明腺点。聚伞圆锥花序腋生,单性,花枝扩展,通常不被毛或被短毛;花细小,青色,花被一轮,6~8;雄花雄蕊6~8,花丝细长,花药广椭圆形,药隔顶部有1色泽较深的腺点,退化心皮先端2裂,稀3裂;雌花心皮2~4,花柱略侧生,柱头略呈头状。果实红色,有粗大而凸起的腺点,成熟心皮1~2,稀为3;种子卵圆形,黑色,具光泽,直径3~4mm。花期3~5月,果期6~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00~2500m的疏林、林缘灌木丛中。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和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根、树皮全年可采,秋季采果,夏季采叶,晒干备用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辣、微麻,性平。入风、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树皮10~25g;寄生20g;根9~30g,鲜品60~90g;果实5~10g。外用:树皮运量,煎汤洗;或鲜叶适量,捣烂擦;或根适量,前水洗;或鲜品捣敷;或果实适量,煎水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短嘎儿接,冒开业毫”竹叶椒树皮20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2.治“拢案答勒”竹叶椒寄生20g。煎汤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人) 3.治“挽府想多烘”竹叶椒树皮100g。煎汤,外洗患部。 4.治“兵洞破”竹叶椒鲜叶适量。捣烂,加淘米水、猪油,外擦患处。(3、4方出自景洪市傣医波玉甩验方)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