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黄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竹节黄的概览。竹节黄又名芽帕雅约,归类于傣药,为爵床科植物扭序花的全草,可调补水火,祛风除湿,续筋接骨。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竹节黄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芽帕雅约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竹节黄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帕雅约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扭序花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调补水火,祛风除湿,续筋接骨。
- 主治: 主治“鲁旺多温难央”(小儿软骨病),“阻伤”(跌打损伤),“拢梅兰申,拢蒙沙喉”(风寒湿痹证和风湿热痹证,肢体关节肿痛,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linacanthus nutans ( Burm. f. ) Lindau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扭序花 Clinacanlhus nutans(Burm.f.) Lin-dau 披散草本。茎具细致纵效,嫩枝被短茸毛。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略弯曲呈镰状,长4~11cm,全缘或有齿。花暗红色,为下垂的聚伞花序生于技顶,苞片和小苞片均小,线形;萼片5,线状锥尖;花冠管长,冠檐二唇形;雄蕊2。蒴果长椭圆形,长约0.5cm,有短柄;种子4粒。花果期夏秋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700m的灌木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切断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茎含羽扇豆醇(lupeol),白桦脂醇(betulin)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