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蒙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白头翁
类别:
蒙药
民族药名:
伊日贵-其其格
民族药名出处:
《内蒙古中草药》
药材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全草。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功效:
杀黏,解毒,止痢,消肿,接骨。
主治:
主治黏性痢疾,痔疮出血,骨折筋伤。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Bge.)Rg L.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较肥大。叶根出,丛生,花期时较小,果期后增大;叶柄长,基部较宽或成鞘状;三出复叶,小叶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有1~3个不规则浅裂,上面绿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光叶开放,单一,项生;花茎根出,高10cm;总苞由3小苞叶组成,苞叶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茎;花直径3~4cm,花被6,排列为内外2轮,紫色,花瓣状,卵状长圆形或圆形,长3~3.5cm,宽约1.2~1.5cm,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长约为花瓣的1/2,花药基着,黄色;雌蕊多数,花柱丝状,密被白色长毛。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长羽毛状。花期3~5月,果期5~6月。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野、荒坡及田野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
采收加工:
春季开花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考证:
/
制剂:
/
选方:
治黏性痢疾 白头翁 5g,黄芩 、黄柏 、陈皮 、赤书各3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 水送服。(《内蒙古中草药》五味伊日贵-其其格散)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白头翁 根含皂苷(C45H76O2)约9%,并含白头翁 素(anemonin)。除根的全草含有白头翁 灵(okinalin),白头翁 因(okinalein)。最新研究发现,白头翁 含有多个新的三萜皂苷,苷元大多为白桦脑。随后分离鉴定了白头翁 皂苷(Pul-chinenoside)A、B、C[1]。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白头翁 鲜汁、煎剂、乙醇 提取物等于体外对金 黄色葡萄 球菌、铜绿 假单胞菌 、痢疾杆菌、枯草杆菌 、伤寒杆菌、沙门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白头翁 抗菌的有效成分原白头翁 素及白头翁 素。白头翁 素对白喉杆菌、葡萄 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之MIC在8×10-5~2×10-6之间[3]。白头翁 素有较强的杀灭真菌作用[4]。
2.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白头翁 煎剂于1:60、白头翁 皂甘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的繁殖,而煎剂于1:40、皂苷于1:20O时则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每日给煎1g/kg或皂苷1g/kg,连续6d,能明显抑制大鼠体内阿米巴的生长[5]。
3.其他作用 白头翁 乙醇 提取物有镇静、镇痛作用[6]。
参考文献:
(1)阴健,等.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245
药理
(1)同桂华,等.药学通报,1960,8(2):57
(2)王维思,药学通报,1959,7(10):522
(3)Suter,C M.Medicinal Chemistry,1951,(1):228
(4)王善源,科学通报,1958,(3):90
(5)张覃沐,等.中华医学杂志,1957,(8):627
(6)Leder L H,C A.1937,(31): 4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