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蒿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蒙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角蒿
类别:
蒙药
民族药名:
乌兰-陶鲁玛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
药材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角篙的地上部分。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功效:
止咳 ,燥协日乌素、助赫依运行,止痛,润肠。
主治:
主治肺热,肺脓肿 ,中耳炎,耳聋,协日乌素病,便秘 。
《论说医典》:“治耳疾,消胀”。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Incarvillea sinensis Lam.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角篙 Incarvillea sinensis Lam. 一年生草本,高35~100cm。茎直立,具纵为纹及棱角。叶互生;叶片二至三回羽状深裂,最终裂片狭线形,长0.5~1.5cm,宽2~3mm,先端锐尖,全缘,近革质;柄长1~3cm。疏总状花序顶生;通常具3~5朵花,有时1花单生茎顶;苞片3枚,锥形;花梗短;萼钟状,5深裂,先端锐尖;花冠漏斗形,紫色,先端5裂,裂片钝圆,最下一片较小;雄蕊4,二强,花丝丝状;子房上位,2室,柱头2裂。蒴果长角状,略向外弯曲,长5~10cm,直径约4mm,成熟时2裂。种子多数,圆形或矩圆形,周围具翅、花期6~7月,果期7~8月。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田野及路旁。分布于东北、华北至西南各地。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
采收加工:
7~8月间,割取地上部分,切段,阴干。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100cm。茎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略具细棱或纵纹,光滑无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髓白色。叶多破碎或脱落。茎上部具总状排列的蒴果,多开裂,内具中隔;种子扁平,具膜质的翅。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味苦、微甘,性凉。效轻、柔、稀。
1.《金 光注释集》:“味及消化后味苦,性温,效轻、稀、柔。”
2.《内蒙古中草药》:“味苦、甘,效腻、软。”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等历代文献所载乌赫陲之植物形态与蒙医认用的角蒿之形态有所差异,但均载乌赫陲的果实为“形似黄羊角,内含几粒豆状子,味苦甘”。根据上述特征及蒙医临床沿用经验认为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乌赫陲即乌兰-陶鲁玛(角蒿)。
制剂:
/
选方:
1.治中耳炎,耳鸣 角蒿 15g,菜菔3g,木香 9g,蒜炭12g,铜灰9g。制成煮散剂。煎汤澄清用液滴耳。(《内蒙古中草药》五味角蒿 散)
2.治肺脓肿 角蒿 25g,麝香 、木香 、铜灰各15g,独头蒜20g,莱菔 5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观者之喜》六味角篙汤)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生物碱:角蒿 酯碱(incarvine)A、B、C,角蒿 原碱(incarvilline),角篙特灵酯碱(incarvil-lateine)[1~4]。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Chi Y M,et a1.Phytochemistry,1995,40(1):353
(2)Chi Y M,et a1.Phytochemistry,1995,39(6):1485
(3)Chi Y M,et a1.Phytochemistry,1990,29(7):2376
(4)Chi Y M,et a1.Phytochemistry,1992,31(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