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说明书

【饮片名称】

黄连《新修本草》

汉语拼音
Huhuanglian

拉丁名
PICRORHIZAE RHIZOMA

异名
割孤露泽《开宝本草》;
胡连《本草正义》;
黄连《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 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我国主产于西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切薄片或用时捣碎。本品气微,味极苦。以根茎粗大、切面灰黑色、味苦者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临床应用】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本品苦寒,善清退阴分伏热,有退虚热、除骨蒸之功。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滋阴清虚热药配伍,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小儿疳积发热
本品长于除疳热。治疗小儿疳积发热,腹胀消瘦、低热不退,常与山楂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同用,如肥儿丸(《万病回春》)。
3.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痔疮肿痛
本品苦寒沉降,入胃、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功似黄连而力稍逊。治疗湿热泻痢,常与黄柏白头翁等清热燥湿止痢之品同用。又入肝经,兼能清利肝经湿热,治疗湿热黄疸尿赤,常与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治疗痔疮肿痛,可单用本品研末,鹅胆汁调涂局部;或配伍槐角黄连等内服。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3~10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煎汤,6~12g;入丸、散。
2.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鉴别用药】

黄连黄连
二者名称相似,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然胡黄连来源于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其性沉降走下,善退虚热、除疳热,常用治骨蒸潮热,小儿疳热;而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苦寒尤甚,药力颇强,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凡湿热火毒诸证均可用之。

【化学成分】

主要含环烯醚萜类成分:胡黄连苷Ⅰ、Ⅱ、Ⅲ,梓醇,桃叶珊瑚苷等;三萜苷类成分:葫芦素β-2-D-葡萄糖苷,云杉苷等;还含酚苷及有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胡黄连苷Ⅰ(C24H28O11)与胡黄连苷Ⅱ(C23H28O13)的总量不得少于9.0%;饮片含胡黄连苷Ⅰ(C24H28O11)与胡黄连苷Ⅱ(C23H28O13)的总量不得少于9.0%。

【药理作用】

本品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提取物有保肝、利胆、抗炎、抗化等作用。此外,尚有降脂、降糖、抗胃溃疡、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53-254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29-1733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411-415
5.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10-412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