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说明书

【饮片名称】

栀子《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Zhizi

拉丁名
GARDENIAE FRUCTUS

异名
栀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木丹《神农本草经》;
鲜支《上林赋》;
桃《广雅》;
卮子(《汉书》孟康注);
越桃《名医别录》;
支子《本草经集注》;
栀子《药性论》;
枝子《新修本草》;
小卮子《本草原始》;
黄荑子《江苏药材志》;
黄栀、山黄栀、山栀《浙江药用植物志》。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本品气微,味微酸而苦。以皮薄、饱满、色黄、完整者为佳。生用或炒焦用。

【药性】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

1.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2.焦栀子  凉血止血
3.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里热。

【临床应用】

1.热病烦闷
本品味苦性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常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伤寒论》);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常与黄芩黄连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2.湿热黄疸
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于清利下焦肝胆湿热,治肝胆湿热之黄疸,常与茵陈大黄等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
3.淋证涩痛
本品能清下焦湿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治血淋、热淋涩痛,常与滑石车前子木通等同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4.血热吐衄
本品性寒,入血分,能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用治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常与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常与黄芩黄连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5.目赤肿痛
本品能泻火解毒,清肝胆火以明目,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与黄连龙胆草、夏枯草等药配伍。
6.热毒疮疡
本品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热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
7.扭挫伤痛
本品外用消肿止痛,用治扭挫伤痛,可用生栀子粉与黄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1.栀子: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2.焦栀子:6~9g。

【注意事项】

1.本品苦寒伤胃,阴虚亏虚,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2.胃寒作痛者慎用。

【鉴别用药】

栀子、炒栀子与焦栀子
栀子入药有栀子、炒栀子、焦栀子的不同。栀子长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疮疡肿毒,扭挫伤痛;因苦寒较甚,易伤中气,且对胃有刺激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栀子可除此弊,有清热除烦之功,常用于热郁心烦,黄疸尿赤,目赤肿痛。焦栀子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

【化学成分】

主要含栀子苷,羟异栀子苷,栀子素,西红花素,西红花酸,栀子花甲酸,栀子花乙酸,绿原酸。还含挥发油、多糖、胆碱多种微量元素。《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饮片不得少于1.5%,焦栀子不得少于1.0%。

【药理作用】

栀子提取物在体外能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PIV1、RSV、HSV、HSV1、HSV2等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本品有保肝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及胆红素排泄、降低血中胆红素;其水煎液能降低胰淀粉酶、促进胰腺分泌、增强胰腺炎时胰腺腺细胞的抗病能力、显著地增加正常肝血流量;栀子总苷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NO水平及NOS活性、降低ICAM-1在胃组织的表达,对胃黏膜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此外,还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抗炎、镇静催眠、降血压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59-260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9-9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22-1530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69-174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