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慈姑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慈姑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七勾紧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天南星科植物刺芋Lasia spinosa(L.)Thwait.的根状茎、嫩叶。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肿,收敛止血,健胃消食,散结止痛。
-
主治:
治慢性胃炎、肺热咳嗽、营养性浮肿、肝炎、高血压、慢性肾炎、风湿痹痛、尿浊、牙痛、目赤肿痛、痛经、白带、脱肛、痔疮出血、瘰疬、腮腺炎、无名肿毒、疮疥,毒蛇、狂犬咬伤、竹木刺入肉不出。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asia spinosa(L.)Thwait.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具刺湿生草本,高达1米。茎、叶柄、叶下面、花茎均有刺;根茎圆柱形,横走,有节间,节上生肉质根。叶形变异大,幼时箭形或箭状戟形,老叶叉指状羽裂,长宽20~60厘米,基部心形,稀截平,叶柄长20~50厘米。花茎长20~35厘米,佛焰苞长15~30厘米,血红色,仅基部张开,上部螺状旋转;肉穗花序圆柱形,钝,长2~4厘米,黄绿色。浆果倒卵圆状,顶部四角形,顶端常密生小疣状突起,有种子1颗。花期9月,果期第二年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田边、沟旁、阴湿草丛、竹丛中。产于广西南宁、靖西、隆林、金秀等县市;分布于广东、云南、贵州等省份;锡金、孟加拉、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平。有小毒。
-
用法用量:
15~30克,水煎服;外用捣敷或嫩叶加盐少许,捣敷患处并留口,或磨水涂或水煎洗或研末冷汗水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毒蛇咬伤 七勾紧(刺芋)根茎适量,捣烂敷伤口周围。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茎含水麦冬甙[1],及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2]。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