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

  • 音译名: 都来棍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荆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都来棍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表、利湿解毒。
  • 主治: 主治感冒,中暑,吐泻,痢疾,疟疾,黄疸,风湿,跌打肿痛,疮痛疥癣。 (1)《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解热,驱风。治惊痫,除风湿。”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头风.肢体诸风及顺气。” (3)《贵州中草药名录》:“果实祛风,除痰,行气止痛。治感冒咳嗽哮喘,风痹,疟疾,疝气,胃痛,痔漏。根祛风除湿,理气止痛,截疟,驱虫。治感冒,咳喘,风湿,胃痛,疝气腹痛,疟疾,蛲虫病。叶解毒清热,利湿。治感冒,中暑,吐泻,痢疾,疟疾,黄疸,风湿,跌打肿痛,疮痈,疥癣。”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Vitex negundo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黄荆Vitex negundo L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m,枝叶有香气,新枝方形,灰白色,密被细绒毛。叶对生,掌状复叶,小叶5,少有3,具长柄;小叶片长圆形、披针形,长4~9cm,宽1.5~3.5cm,中间小叶片大而两侧依次渐小,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浅波状,或每侧具2~5浅锯齿,上面淡绿色,有稀松短毛或细油点,下面白色,密被白色绒毛;具小叶柄或无柄。圆锥花序项生;萼钟形,5齿裂;花冠浅紫色,二唇形,长约6mm;花柱线形,柱头2裂。核果卵状球形,褐色,直径约2.5mm,下半部藏于宿萼内。花期4~6月,果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及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2月或8月采根,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入热经。 《贵州草药》:“性寒,味苦。”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根皮用量酌减。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预防流行性感冒黄荆根、胜红蓟全草、马兰草全草、一点红全草、鱼腥草全革、忍冬藤各15~30g,水煎服。(《中国民族药志》) 2.治关节炎黄荆条30g,水煎服并外洗患处。 3.治牙痛黄荆条10g,野花椒10g,水煎服。 4.治水火烫伤黄荆条适量,煅成灰调麻油外涂患处。(2~4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5.治哮喘黄荆子研末,每次3g,热酒吞服。 6.治脚癣黄荆叶适量捣绒,取汁搽患处。(5~6方选自《贵州草药》)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镇咳、平喘作用  黄荆根煎剂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小鼠离体肺灌流实验也表明,煎齐可解除气管、支气管痉挛[1]。 2.抗菌作用  黄荆根煎剂体外抗菌试验表明,对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菌作用,煎煮时间延长效果会更佳[2]。
  • 参考文献: 药理 [1]中医研究院德兴医疗队,等.中医研究院科技资料汇编,1972:152 [2]上饶地区卫生局.江西省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汇编,1972,(2):82 现代临床研究 [1]傅连法.人民军医,1998,41(12):740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