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大黄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苗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土大黄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锐马欲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铜仁地区
-
药材来源:
蓼科植物尼泊尔酸模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杀虫,通便。
-
主治:
主治肺结核咳血,急性肝炎,痢疾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痔疮出血。外用治腮腺炎,神经性皮炎,疥癣,乳痈,疮疡肿毒,烧伤,外伤出血。
(1)《苗族医药学》:“治痔疮,烧伤。”
(2)《贵州中药资源》:“治肺结核咳血,急性肝炎,痢疾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痔疮出血。外用治腮腺炎,神经性皮炎,疥癣,烧伤,外伤出血。”
(3)《苗族药物集》:“内服凉血止血,外用退热生肌。主治各种出血,痔疮,烧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Rumex nepalensis Spreng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eng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m。茎直立,有沟槽。基生叶有长柄;叶片矩圆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0~15cm,宽4~8cm,顶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有波状皱褶,两面无毛;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近无柄;托叶鞘膜质。花序圆锥状,顶生;花两性,轮生;花被片6,2轮,果实内轮花被增大,宽卵形,一部或全部有瘤状突起,边缘有针刺状齿,齿顶端为沟状,雄蕊6;排列成3对,花丝细弱,花药基部着生;子房具棱,1室,花柱3,柱头细裂,毛刷状。瘦果三棱形,长约2mm,褐色,平滑,光亮。花期4~5月,果期6~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谷湿地。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湿润环境,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佳。用种子繁殖:在清明前后育苗,选地施足基肥,翻耕整地做畦。顺畦按行距20cm开沟,沟深3cm,将种子撒入沟内,用锄推一遍,进行覆土。出苗前要保持畦面湿润,7~10天出苗。芒种节前后,按行距30cm、株距25cm移栽定植。生长期间要注意及时松土、锄草、追肥。移栽成活后,应追施氮肥。上冻前浇护根水,并盖一层圈肥,使其老根得以安全越冬。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鲜用或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类圆锥形,常有分枝,有的扭曲,长可达25cm,直径可达2cm;根头部具残留茎基,棕色叶基纤维及枝根痕,其下有密集横纹。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多具纵沟及少量纵皱纹。全体有散在的横长皮孔。质硬,易折断,断面稍平坦,有放射状纹理,由里到外为棕、褐、黄三层颜色。气微,味微苦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微涩,性冷。入热经。
(1)《苗族医药学》:“入热经。”
(2)《苗族药物集》:“性冷,味苦、涩,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g。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
考证:
/
-
制剂:
(1)乙肝散:由土大黄、萱草、野蔷薇等数味药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舒肝利胆,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用于乙型肝炎。(《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2)益肝草袋泡剂:由土大黄、酸汤秆、栀子等数味药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散瘀止痛,益肝运脾,用于各型急、慢性肝炎。(《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3)肤痔清软膏。详见附篇一国家标准民族药(苗药)品种第74号。
(4)博性康药膜。详见附篇一国家标准民族药(苗药)品种第80号。
(5)鳖甲消痔胶囊。详见附篇一国家标准民族药(苗药)品种第71号。
-
选方:
1.治痔疮土大黄20g,五倍子15g,水煎坐浴。
2.治烧伤土大黄20g,钓鱼竿15g,共磨成细粉,调菜油敷烧伤处。(1~2方选自《苗族医药学》)
3.治肝炎土大黄50g,星宿草15g,煎鸡蛋吃。(《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
4.治疗疮土大黄用醋磨取汁搽患处,每日1次。(《贵州中药资源》)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尼泊尔酸模的根和叶中含结合及游离的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1],大黄素甲醚(physcion)[2],植物甾醇(phytosterol),植物甾醇酯(phytosteryl ester)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3]。
-
药理作用:
本品有蒽醌衍生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等)及酸模素等的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Elkeiy MA,et al.C A,1966,65:14O96f
[2]Fairbairn JW,et al.C A,1972,76:70ll9p
[3]Klan AS.CA,1990,113:168282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