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蒟

  • 音译名: 抓瓜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山蒟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抓瓜
  • 民族药名出处: 云南文山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胡椒科植物山蒟的根或茎叶。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止咳化痰。
  • 主治: 主治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痛经,扭挫伤,跌打损伤,胃痛。 (1)《中国民族药志》:“治月经不调,痛经,胃痛,跌打,风湿。”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胃痛,跌打损伤,风湿麻木。” (3)《贵州草药》:“祛风除湿,理气化痰,壮阳。” (4)《广西中草药》:“治风湿骨痛,手足麻痹,感冒风寒,咳嗽气喘,腹寒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iper hancei Maxi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山蒟Piper hancei Maxim. 常绿攀援木质藤木植物,长可达10m。茎枝光滑无毛,节膨大,常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叶片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2.5~5cm,先端尖,基部楔形,有时不对称,两面无毛或背面被稀短柔毛,叶脉5~7条,最上1对离茎1~3cm;叶鞘长为叶柄之半。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穗状花序与叶对生;雄花序长4~10cm,苞片盾状,小花黄绿色,雄蕊2,花丝短;雌花序长2~3cm,子房近球形,无柄,柱头3~4裂。浆果球形,黄色,直径约3mm。花期4~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疏、密林中阴湿处,常攀援于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鲜用四季可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细长,直径1~3mm。表面灰褐色,有纵纹,节膨大,有不定根,节间长约2~10cm。质脆易断,断面皮部灰褐色,较薄,木部灰白色,有许多小孔。叶多皱缩,有的破碎,完整的叶展开后为窄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2~5cm。上表面墨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先端尖,基部近楔形,常偏斜,质脆。气清香,味辛辣。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壁厚、角质化。皮层薄壁组织中有散在石细胞,纤维束2~3列,环状排列。初生维管束排列成环,韧皮部外方韧皮纤维1~6列,三角状排列。木质部导管粗大。髓部可见维管束及粘液腔。叶横切面:表皮细胞扁平,有腺毛,下表皮可见气孔。上、下表皮细胞内侧各有1列特大下皮细胞。叶肉栅栏组织细胞1列,类矩形,紧密排列;海绵组织3~5列类圆形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均密排纤维,韧皮部分泌腔多见。上、下表皮内侧可见3~5列厚角细胞。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1g,加石油醚10ml,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5%香草醛浓硫酸2~3滴,即显棕红色,放置后渐变紫红色。 (2)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5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取滤液滴于滤纸上,挥干,滴加饱和硼酸丙酮溶液及10%枸橼酸丙酮溶液各1~2滴,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麻、辣,性热。入冷经。 《贵州草药》:“性温,味辛、微苦。”
  • 用法用量: 内服:9~15g,煎服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跌打损伤山蒟适量,泡酒3~5天后服用,每次服10~20ml,每日2~3次。(《文山中草药》) 2.治跌打,风湿山蒟适量,煎水洗,每日2~3次。 3.治月经不调,痛经及胃痛山蒟5~15g,水煎服。(2~3方选自《中国民族药志》) 4.治风寒感冒咳嗽爬岩香(山蒟)30~60g,煨水服。 5.治疝气(阴囊水肿)爬岩香叶30g,木通15g,煨水服。 6.洛阳痿爬岩香、仙茅淫羊藿各30g,泡酒500g,每晚服15~30g。(4~6方选自《贵州草药》) 7.预防流感石韦30g,石菖蒲30g,山蒟30g,水煎取汁,1月3次,1次20ml,温服。本方为2日用药量。(《中国民间单验方》) 8.治蛇咬伤鲜山蒟叶适量,捣烂外敷。(《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藤茎含山蒟酮(hancinone),海风藤酮(kadsurenone),辛夷素B(denudatinB)[1],山蒟醇(hancinol),风藤酰胺(futoamide),荜(艹发)明宁碱(piper-longuminine),N-异丁基-反-2-反-4-癸二烯酰胺(N-isobu-tyldeca-trons-2-trons-4-dienamide)[2],巴定环素(crotepoxide),山蒟酮B(hancinoneB),山蒟酮C(hancinoneC),β-谷甾醇(β-sitosterol)[3],山蒟酮D(hancinone D)[4],布尔乞灵(burchellin),石楠藤素(wallichinin)[5]。
  • 药理作用: 1.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山蒟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乙醇冷提取物和热提取物可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兔血小板聚集[1]。 2.抗炎作用  山蒟醇提取物能明显抑制PAF引起的炎症反应,对小鼠、大鼠、豚鼠由PAF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抑制炎症作用不依赖于肾上腺垂体系统的存在[1]。 3.对平滑肌的作用  山蒟醇提取物对PAF引起的大鼠回肠平滑肌收缩有抑制作用,对组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均无明显拮抗作用,但对K+、Ca2+引起的平滑肌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因而其作用有受体阻断的特异性[2]。 4.毒性  山蒟醇提取物小鼠1次灌胃的LD50>6 300m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1 197±189mg/kg[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韩桂秋,等.药学学报,1986,21(5):361 [2]李书明,等.药学学报,1987,22(3):196 [3]李书明,等.植物学报,1987,29(3):293 [4]韩桂秋,等.药学学报,1989,24(6):438 [5]韩桂秋,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24(4):347 药理 [1]李长龄,等.中草药,1987,18(11):505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63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