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莓

  • 音译名: 真丽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川莓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真丽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川莓的叶。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祛风除湿,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敛疮。
  • 主治: 主治劳伤吐血,咳血,月经不调,痢疾,瘰疬,黄水疮,骨折。 (1)《贵州中药资源》:“叶:治黄水疮。” (2)《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祛风除湿,活血止呕。用于劳伤吐血,瘰疬,口有腥气等。” (3)《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祛风除湿,活血,凉血。用于劳伤吐血,咳血,月经不调,痢疾。”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Rubus setchuenensis Bur. et Franch.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川莓Rubus setchuenesis Bur.et Franch 落叶灌木,高2~5m。枝圆柱形,蔓生,密被淡黄色绒柔毛,无刺。单叶,纸质,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5~1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边缘5~7浅裂,具不整齐锯齿,上面绿色、粗糙,下面密被白色绒毛;掌状脉明显;叶柄长2~7cm,被绒毛;托叶卵圆形,离生,掌状条裂,早期脱落。狭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花梗密被淡黄色绒柔毛;花白色,花瓣倒卵形,末端显紫红色;花萼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常3齿裂,被绒毛;雄蕊多数,雄蕊与雌蕊均无毛,几等长。聚合果近球形,直径6~8mm,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林间、林缘及灌木丛中。分布于西南地区及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叶多缩皱成团或破碎,完整叶面呈近圆形或广卵形,直径5~15cm,先端急尖或钝圆,边缘有不整齐锯齿,5~7浅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白色,网脉明显,具绒毛;叶柄无刺,长3~7cm。质脆、易碎。气微,味微酸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酸、涩,性冷。入热经。 《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性冷,味酸、涩,入热经。”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水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吐血、咯血川莓10g,一口血8g,水煎服。 2.治月经不调川莓、团经药、大玉竹各15g,水煎服。 3.治痢疾川莓20g,水煎服。(1~3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