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避债蛾

  • 音译名: 岗董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大避债蛾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岗董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蓑蛾科(避债蛾科)动物大避债蛾的幼虫伤断处流出的黄色体液。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消肿止痛。
  • 主治: 主治痈疽疮毒,化脓性感染。 (1)《中国药用动物志》:“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消肿止痛。主治化脓性感染。” (2)《贵州药用动物》:“清热解毒,生肌敛疮,消肿止痛。主治化脓性伤口感染。” (3)《苗族医药学》:“清热解毒,生肌敛疮。”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lania preyeri (Leech).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大避债蛾Clania preyeri(Lecch) 雌雄异型。雌成虫蛆式,无翅。体长25mm左右。头部黄褐色,口器退化。胸、腹部黄白色,多绒毛。腹末有一褐色圈。雄虫有翅2对,体长15~20mm。体翅皆褐色至黑褐色,翅脉黑色,前翅有4~5个透明白斑。触角羽毛状。老熟幼虫,体长40mm左右,体黑褐色,头部半圆形,口器发达,咀嚼式。胸部淡黄色,有黑褐色斑,中央有黑褐色横带纹。腹部亦黑褐色。幼虫栖息在巢内,巢为纺锤形,巢外附碎叶片,有时有小枝和整叶片,幼虫移动时携带巢移动。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主要寄生于茶、棉、柑橘、枇杷、白杨、泡桐、梧桐等植物上。每年发生1代或2代。雄虫羽化后飞出,雌虫羽化出来后仍栖于幼虫之蓑巢内。分布于贵州、广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台湾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鲜用,随采随用。或将有幼虫的窝剪开,取出幼虫,用手指轻取出虫体,剪去1~2只脚,即有淡黄色的液体流出,滴人消毒杯内。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入热经、快经。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搽局部;或用液体直接滴人疮口内。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哈喉症口袋虫2~3个,烧灰,对阴阳水服。(《苗族医药学》) 2.治上吐下泻口袋虫1个,熟石膏3g,灶心土6g,共烘干研粉,阴阳水冲服。 3.治伤口化脓将活口袋虫幼足折断,让黄色液体滴入疮口内。 4.治白喉与蛾子将口袋虫研末,放人喉中即愈。(2~4方选自《贵州药用动物》)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