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芭蕉子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山芭蕉子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腩秋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芭蕉科植物野蕉Musa balbisiana Colla的全株。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根,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原血止痛。花蕾,收敛,降压。果,滑肠通便。
  • 主治: 根,治感冒发热咳嗽头痛高血压、胎动不安、急慢性肝炎、热病烦渴、尿路感染或结石、水肿、淋病、黄带、子宫脱垂、痈疮疖肿、关节扭伤、中耳炎。创伤出血、枪伤。花蕾,治高血压、子宫脱垂、胎盘滞留、脘腹疼痛、胸腹痞满、反胃、肺痨。秆汁,治热病烦渴、惊风、癫痫高血压、痛疽疔疮、烧烫伤。果,治便秘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usa balbisiana Colla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大型、粗壮草本,高达6米以上。单叶,螺旋排列,集生茎顶,长圆形,长约3米,宽35~50厘米,顶端微凹,基部圆形或稍心形,背面多少被白霜,叶脉平行;叶柄长约60厘米以上,边缘有黑色线条,有长鞘抱茎。穗状花序顶生,长而下垂,苞片大,佛焰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单性,通常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苞片内;雌花生于花序轴下部苞片内;外轮的3片花被片与内轮前方的2片连合呈管状,内轮后方的1片分离,花瓣状;雄花花被管长4~5厘米,宽1.2厘米,外列花被裂片较内列花被裂片为大,且有1个小尖头;离生的1片花被片长约为花被管的一半,亦有小尖头;发育推蕊5枚,1枚退化,较花柱略短,子房下位。肉质浆果圆柱形,成熟时有棱角,种子黑色,稍压扁,宽5-6毫米。花期5~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阴湿沟谷底部。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我国南部及西南部各省份;亚洲东部国家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根,切片晒干备用或鲜用。花蕾、果实夏秋季采,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淡,性凉。
  • 用法用量: 15-60克,水煎或炖猪心、肺服,或甜酒蒸服;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滴耳。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高血压 腩秋(野蕉)根60克,水煎服。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种子含正-1-二十八烷醇-22-酮[1],25-甲基-1(2),7-胆甾二烯-3-酮-5α-醇[2],野蕉素A、B、C[3]。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