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碎花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米碎花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每碎旁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山茶科植物米碎花Eurya chinensis R.Br.的全株。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清热解毒,祛腐生新,除湿。
  • 主治: 治黄疸型肝炎、脓疱疮、烧烫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urya chinensis R.B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常绿小灌木,高达1.5米,嫩枝有2棱与顶芽有短柔毛。单叶互生,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顶端急尖或钝,边密生细锯齿。花白色至黄绿色。单性,雌雄同株,单生或2~4朵簇生于叶腋。核果状浆果圆球形,直径约4毫米,熟时黑色。花期4月,果期5~6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草丛或灌木丛中。产于广西钦州、南宁、柳州、梧州、桂林等地县市;分布于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性凉。
  • 用法用量: 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粉茶油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脓疱疮 每碎旁(米碎花)全株适量水煎洗。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