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树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苦树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苦胆亮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苦木科植物苦树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的全株。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湿止痒。
  • 主治: 治肠炎、痢疾、蛔虫病、胆道感染、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湿疹、疥疮、结膜炎、烧烫伤、毒蛇咬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灌木或落叶小乔木,高7~10米。树皮灰褐色;幼枝无毛,有明显黄色皮孔。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常生于枝顶;小叶11~13片,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偏斜,边有不整齐锯齿。花黄绿色,单性,雌雄异株,或杂性;聚伞花序组成圆锥状,腋生。核果倒卵形,3-4个并生,熟时蓝至红色,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湿润肥沃的山坡、山谷及林边。产于广西龙州、宁明、宾阳、田阳、隆林、天峨、罗城、金秀等县市;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各省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有毒。
  • 用法用量: 3-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水煎熏洗或研末冷开水调敷患处。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急性结膜炎 苦胆亮(苦树)、温良梅(水杨梅)各用枝叶适量,水煎取汁,加别平(白矾)少许趁热气熏洗。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茎含苦水碱A即1-乙甲酰基-β-咔啉,苦木碱B即1-甲酰基-β-咔啉,苦木碱C即1-甲酰基-β咔啉-苦木碱D即是4,5-二甲屎米酮,苦水碱E即屎米酮,苦水碱F即4-甲基的尿硐,苦木碱G即1-乙烯基-4,8-二甲基-β-咔啉[1,2],苦水西碱C、D、E[3]。树干含苦木素,异苦木素,苦树素A、B、C、D、E、F、G[4,5],苦木半缩醛A、B、C,苦水内酯A、B、C、D、E、F、G、H、I、J、K、L、M[6-9]。嫩枝含(24z)-27-羟基-3-代-7,24-甘遂二烯-21-醛,(24Z)-27-羟基-7,24-甘遂二烯-3-酮,(24Z)-3α -代-3α-高-27-羟基-7,24-甘遂二烯-3-酮,(24Z)-27-羟基-3-代-7,24-甘遂二烯-21-酸甲酯,(24Z)-7,24-甘遂二烯-3β,27-二醇,(24Z)-3β,27-二羟基-7,24-甘遂二烯-21-醛[10]。含1-乙烯基-4,9-二甲基-β咔啉,β-咔啉基-甲酮,1-乙基-4-甲基-β-咔啉,5-甲屎米酮,屎米酮,1-乙烯基-4-甲氨基咔啉,1-乙烯基-4,8-二甲基-β-咔啉[11],1-甲酰基-β-咔巴啉、1-羟甲基-β-咔啉[12],1-甲甲酰基-β-咔啉,苦木酮碱[5],甲基苦木酮碱,3-甲基屎米-5,6-二酮[13]。含苦木碱H即1-甲酰基-4-甲基-β-咔啉,苦水碱Ⅰ即3-β-咔啉基丙酸甲酯,1-乙烯基-4-甲基-β-咔啉和3-甲基屎米-2,6-二酮[14]。此外,还含有苦树素甙A、B[15]。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