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案例详情

【案例描述】

女,50岁。四月前于外院诊断为AML-M2a,经 MA(米托蒽醌8mg/m2+阿糖胞苷100mg/m2)方案诱导一疗程达缓解,后经MA(米托蒽醌8mg/m2+阿糖胞苷100mg/m2)方案、DA(柔红霉素40mg/m2+阿糖胞苷100mg/m2)方案巩固各一疗程。1月前复查骨穿提示本病复发,再予MA(米托蒽醌8mg/m2+阿糖胞苷100mg/m2)方案诱导,化疗后患者持续处于粒细胞缺乏状态,复查骨穿提示未缓解状态。 1周余前患者出现咳嗽,伴黄痰,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胸闷气促。3天前开始出现反复发热,热峰达38.7℃,为进一步治疗来院。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传染病史,白血病治疗期间曾接受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T38.4℃,P94次/分,R18次/分,BP112/76mmHg。神志清,精神软,中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未见明显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胸骨压痛阳性。两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未无明显异常。血常规:WBC22.7×109/L,Hb75g/L,Plt45×109/L;查外周血涂片见11%原始细胞;胸部CT:两肺纹理增粗,散在模糊影。

【关键词】

氯化糖尿病、疥疮、高血压危象、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真菌感染

【诊断】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2a,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 }

【处方】

1.完善血、尿、粪常规、血凝常规、生化全套、超声心动、降素原检查。

2.完善骨髓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及基因突变筛查。

入院后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两天后体温平稳,肺部感染症状有所改善。骨髓检查提示AML-M2a骨髓象,免疫分型示髓系表达,染色体见t(8;21)异常,融合基因提示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基因突变检测发现NPM1突变。脏器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PCT1.5ng/ml。

予IA方案诱导化疗,主要治疗药物如下: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NS250ml,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

伊达比星18mg+NS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第1~3天);

右丙亚胺750mg+NS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第1~3天);

阿糖胞苷150mg+NS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第1~7天);

5%碳酸氢250ml+NS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托烷司琼5mg+NS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化疗后第2天患者进入粒细胞缺乏状态(中性粒细胞计数0.21×109/L),迁入层流净化病房行环境保护。

化疗后第3天患者再次出现畏寒、寒战,体温达38.9℃,并出现感染性休克,遂抗休克治疗,同时经验性加用万古霉素加强抗感染治疗:万古霉素每次1.0g+5%GS250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

化疗后第4天痰培养结果报告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遂依据药敏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每次1.0g+NS250ml,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调整后患者体温一度控制。

化疗后第7天复查骨穿提示骨髓抑制状态(中性粒细胞计数0.12×109/L),未见原始细胞。

化疗后第9天患者再次出现高热,T:39.4℃,咳嗽咳痰症状再次加重。

复查胸部CT见右肺下叶近胸膜处致密病灶,周围可见晕征,监测GM试验阳性。

临床诊断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予静脉应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伏立康唑每次300mg+NS250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第1天,负荷剂量);伏立康唑每次200mg+NS250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维持剂量)。之后患者热峰逐渐下降,咳嗽咳痰症状好转。

化疗后第13天患者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第14天复查骨穿提示完全缓解。

患者继续静脉应用伏立康唑1周后复查胸部CT见右肺下叶病灶较前缩小,改为口服出院。

嘱患者定期入院巩固治疗。出院后,伏立康唑片每次200mg,每12小时1次(饭前1小时或饭后1小时温水送服)。

  • 案例描述

  • 关键词

  • 诊断

  •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