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小麦
类别:
维吾尔药
民族药名:
补各达依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功效:
祛寒消炎,软坚消肿,止咳 平喘 ,肥体补虚,通肠排毒。
主治:
主治寒性或黏液质性或黑肥质性疾病,如寒性各种炎肿、肿块,久咳不愈,寒性气喘,身瘦体弱,毒物积肠。
《注医典》:“营养身体,祛斑生辉,解疯狗之毒等。治营养不良,蝴蝶斑,面部黑斑,疯狗咬伤等。”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iticum aestivum L.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具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外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平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小穗节间约1mm;颖短,革质,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具5~9纵脉,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背面5~9脉,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翼缘被细毛;雄蕊3枚,花药长1.5~2mm,丁字着生,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颖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国内外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麦皮代。
采收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时,割下全株,打下种子,除净杂质。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一级热、平性和湿性中等,味甘。
《注医典》:“热,干性和湿性中等。”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煮成糊剂食用;种子打碎调糊外敷适量,或面粉调糊外敷适量。本品可人汤剂、甜食、膳食、敷剂等制剂。
考证:
《注医典》载:“小麦,是植物小麦的种子或面粉;小麦是众所周知的粮食,以个大、新鲜.颜色白和红之间者为佳品。”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小麦一致。
制剂:
阿提拉依 引苔 膳食 小麦 、甜巴旦杏仁 各适量。研成粗粉,浸泡在适量水中,过一昼夜,用温火煮成甜食即可。功能止咳 平喘 ,肥体补虚,通肠排毒等。主治寒性或黏液质性或黑胆质性疾病,如寒性久咳不愈,气短气喘,身瘦体弱,毒物积肠等。内服,每日2次,每次食用100~250m1。(《拜地依药书》)
选方:
1.治营养不良 取适量小麦 ,用热水泡洗,用温火煮稀饭食用适量。
2.治蝴蝶斑,面部黑斑 取适量小麦 ,研成细粉,过萝,与适量藏红花 粉,调配成敷剂,敷于脸部。
3.治疯狗咬伤 取适量小麦 ,研成细粉,过箩,撒于患处或制成敷剂,敷于患处。(1~3方出自《注医典》)
4.治毒物积肠 取适量小麦 、绿豆 、黑豆 、长豆、玉米 、小米、豌豆 ,研成粒粒,浸泡适量水中,过一昼夜,用温火煮成稀饭,食用适量。(《拜地依药书》)
5.治寒性各种炎肿,肿块 取适量小麦 ,捣研成粗粉,用凉开 水制成敷剂,敷于患处。(《药物之园》)
注意事项:
本品食用过量,可引起腹胀,矫正药为葡萄 醋或食醋。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种子含淀粉 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油主要为油酸 ,亚油酸 ,棕榈 酸,硬脂 酸的甘油 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 、尿囊素 、精氨酸 、淀粉 酶、麦芽糖 酶、蛋白酶及微量维生素 B等。麦胚含植物凝集素[1]。
药理作用:
小麦 中的脂多糖静脉注射或灌胃,可抑制醋酸 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镇痛作用[1]。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班).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41
药理
[1]稻川裕之,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15(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