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榕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掌叶榕的概览。掌叶榕又名贺麻亚毫,归类于傣药,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根,可补土健胃,行气消胀,理气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掌叶榕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贺麻亚毫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掌叶榕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贺麻亚毫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补土健胃,行气消胀,理气止痛。
 - 主治: 主治“接短鲁短,冒开业毫”(腹痛腹泻,不思饮食),“短嘎,乃短兵内”(腹胀,腹部包块)。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Ficus hirta Vah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粗叶榕 Ficus hirta Vahl 又名:丫枫小树、鸦枫《植物名实图考),火龙叶《岭南采药录》,佛掌榕、牛奶子、毛桃树、熊掌草、三叉刀、牛奶木《中药大辞典》。 灌木或小乔木,高2~8m。有乳汁;嫩枝中空。单叶互生;叶柄长2~8cm;托叶卵状披针形,长1~3cm,膜质,红色被柔毛;叶纸质,多型,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10~25cm,宽4~13cm,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不裂或3~5深裂,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粗糙,疏生短硬毛,下面除金黄色长硬毛外,有时疏生柔毛;基生脉3~5条,侧脉4~7对。榜果成对腋生或生于已落叶枝的叶腋,球形或椭圆状球形,无梗,直径6~15mm,幼时顶部苞片形成脐状突起,基生苞片卵状披针形,长1~3cm,红色,被柔毛;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雄花有硬,花被片4,红色,雄蕊2~3枚;瘿花花被片4,子房球形,光滑,花柱短,侧生,柱头漏斗形;雌花生于雌株榕果巾,花被片4,花柱侧生于一侧微凹处,细长,柱头棒状、瘦果椭圆球形,表面有小瘤体。花果期3~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1400m。的低山次生疏林、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