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吊兰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石吊兰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石卡兰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全株。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调经,化痰止咳,散瘀止痛,止血,补精益肾。
  • 主治: 治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咳嗽、吐血、月经不调、闭经、白带、产后腹痛、风湿骨痛、腰膝疼痛、跌打损伤、骨折、枪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常绿半灌木,高7~40厘米。单叶对生或3~5叶轮生,线形,线状长圆形,长圆状披外形,长1.2~5.5厘米,宽0.3~1.6厘米,顶端钝或尖,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锯齿,无毛。花白色,常带紫色,唇形;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有时单生。蒴果条形,熟时2瓣裂。种子细小,褐色,两端有褐色毛。花期8月,果期8~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悬崖上或附生于树上。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 用法用量: 9~15克,水煎或酒煎服,浸酒服或配肉类炖服;外用适量研粉水调敷或水煎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肺结核 石卡兰(石吊兰)15克,切翠林(七叶一枝花)9克,木姑垂使(散血子)9克,走马风(心叶紫牛)、强随咪(石仙桃)各10克,吓烈使(红毛毡)15克,仇赖咪(山麦冬)、别已台(白芨)各9克,炖猪肺服。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石吊兰素,即内华达素[1-3]。
  •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石吊兰中的有效成分石吊兰素对琼脂、5-羟色胺、甲醛、高岭土所致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石吊兰素50mg/kg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5d,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也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促进已形成的肉芽吸收。石吊兰素50mg/kg、100mg/kg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3d,可促使幼小白鼠胸腺萎缩,对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无影响。在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实验中,石吊兰素对正常及去肾上腺大鼠均有同样的抗炎作用。因此,其抗炎作用可能并不依赖肾上腺皮质的存在[1]。 2.对心脏的作用  石吊兰素对豚鼠、家兔和蟾蜍的心脏停搏以及用氯化致心脏停搏均有使心脏复搏的作用,但不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推测石吊兰素可能对窦房结具有兴奋作用。实验表明,离体家兔心脏停搏后,心内注入2%的石吊兰素0.2~0.4ml有肾上腺素样的起搏作用,作用比肾上腺素稍快,心肌收缩力也较肾上腺素强。氯化心内注射致蟾蜍心脏停搏后5~15min,给予石吊兰素lmg,能使心脏复搏并恢复至用药前频率[2]。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