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背山麻杆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红背山麻杆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星猫丁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大戟科植物红背山麻秆Alchornea trewioides(Benth.)Muell.-Arg.的根、叶。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血,平喘,杀虫止痒。
-
主治:
治肠炎腹泻、痢疾、黄疸型肝炎、尿路感染和结石、肾炎、血尿、血崩、白带、湿疹、荨麻疹、痈疮肿毒、疮疡久不收回。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chornea trewioides(Benth.)Muell.-Arg.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灌木,高1~2米,枝条有短柔毛。单叶互生,卵状圆形或阔三角状卵形或阔心形,长6~15厘米,宽4~12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近平截或浅心形,边有不规则的细锯齿,下面红绿色,有毛,基出3脉,基部有2~4个红色腺体和2枚线状附属体,叶柄长达7厘米,红色。花单性,无花瓣,雌雄同株;雄花序总状腋生,雌花序顶生,花密集。苞片腋内有花4~8朵聚生;蒴果球形,直径8~10毫米,被灰白色毛,顶有宿存柱头。花期3~6月,果期5~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山脚,以石灰岩山为常见。产于广西梧州、桂平、防城、邕宁、宾阳、武鸣、平果、凌云、东兰、金秀等县市;分布于我国中南、东南、华南各省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性平。
-
用法用量:
根15~30克,鲜品100克,水煎服;外用叶适量捣敷或茎、叶适量水煎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子宫出血 星猫丁(红背山麻秆)鲜根100克,水煎服。
2.黄疸型肝炎 星猫丁(红背山麻秆)鲜全株500克,水煎洗身。另用木各虎咪(一点红)、(山螺蛳)壳各15克,水煎服。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含大量生物碱和酚性物质。叶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
药理作用:
1.镇咳祛痰作用 根煎剂给小鼠口服175g/kg,氨水喷雾致咳法证明:有明显镇咳作用;酚红法证明:祛痰作用也很显著[1]。
2.抗菌作用 试管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1]。
3.对平滑肌的作用 红背叶根的煎剂对离体兔回肠有明显的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支气管无舒张作用[1]。
4.对3-甲基胆蒽诱发小鼠皮肤癌的作用 小鼠背部皮肤剃毛,涂以3-甲基胆蒽和红背叶提取物30星期后,背部皮肤出现数量不等的乳头样肿瘤,发生率为17%,若单独涂以3-甲基胆蒽,发生率为零,表明红背叶为一较弱的促癌物质[2]。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