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根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蜀葵根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阿克来里依力提孜
  • 民族药名出处: 《药物之园》
  • 药材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L.) Cavan.的干燥根或根皮。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湿生热,散表发汗,软坚止痛,消炎止泻,开通阻塞。
  • 主治: 主治干寒性或黑胆质性疾病,如乃孜来感冒,干咳胸痛,颈淋巴结核,腮腺炎肿,关节疼痛,小便烧痛,腹泻痢疾,肠绞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thaea rosea(L.) Cava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参见“蜀葵花”条。附:蜀葵Althaea rosea(L.) Lavan. 一年生草本,高1~22m。根圆锥形,土黄色。茎粗壮,圆柱形,直立,不分枝,被白色长柔毛和星状毛。单叶互生,叶片近圆形或心形,长6~15cm,宽与长近相等,先端圆钝,基部心形,5~7浅裂,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两面有星状毛;叶柄长4~10cm,被星状毛;托叶卵形,顶端具3尖齿。花单生于叶腋,较大,直径6~10cm;花萼杯状,5裂,裂片呈三角形,副萼6~7枚,基部联合,均被星状毛;花冠5瓣或重瓣,花瓣倒卵形,先端进线具不规则齿裂,颜色有粉红、紫红、紫黑、深红、白或黄色;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简状,花药黄色;于房多室,每室胚珠1枚,心皮轮状排列,花柱被筒状花丝包围,上部分裂。果盘状,直径2~3cm,成熟时花萼合拢,包裹果实,分果扁圆形,背面边缘隆起如鸡冠状,中间有槽沟与花盘结合,排成紧密的轮状,槽沟内有毛,侧面具辐射状纹理。种子三角状斜扁肾形,长3~4mm,宽约1mm。花期5~9月,果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我国分布于新疆天山麓,各地均有栽培。国外分布于欧洲、印度、前苏联等地。
  • 栽培与养殖: 参见“蜀葵花”条。附: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向阳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深厚的夹砂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南疆地区在3~4月播种。在整好的地上,按40cm白左右开穴,穴深7cm,每亩用种子750g左右,与少量草木灰拌匀,播到穴里,施人畜粪,上盖草木灰或细上,至不见种子灰为止。 田间管理 苗高10cm左右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l~2株,结合中耕除草1次。当亩高33cm左右时,再行中除1次。每次中除后,都要追施人畜粪。冬季还要松土,追施土杂肥。第2、第3年管理与第1年相同。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蚜虫、卷叶虫、尺蠖等,用化学药品毒杀。
  • 代用药: 老本品缺货,可用蜀葵子、蜀葵胶代。
  • 采收加工: 深秋挖出根部,洗去泥沙,除去须根及残茎,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5~1.2cm;表面上黄色,栓皮易脱落,上有残留的支根痕或少数细须根。质较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纤维状,切面淡黄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而富黏液性。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数列。皮层约为切面的1/5,维管束众多,断续排列成4~7层环带。韧皮部较窄,多压缩,常有纵裂隙。射线l~2列细胞。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湿热,味淡。
  • 用法用量: 内服:5~7g。外用:适量。本品可入汤剂糖浆、散剂、舔剂、敷剂、软膏、洗剂、油剂、灌肠剂等制剂。
  • 考证: 《药物之园》载:“蜀葵根,是蜀葵草的根,蜀葵草是众所周知的一种植物;根据花色的不同分为白蜀葵、红蜀葵等七种;一般药用白蜀葵的根。花的药效比草叶、种子和根较差。”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蜀葵根一致。
  • 制剂: 热维改尼 比合 合提密 油剂 蜀葵根皮粉、蛋黄油、马蔺花油各适量,混均,制成油剂即可。功能软坚止痛,消炎退肿等。主治严重关节疼痛,各种严重炎肿等。外用,每日2次,每次取适量涂于患处。(《药物之园》)
  • 选方: 治小便烧痛 取适量蜀葵根,煎汤内服。(《注医典》)
  • 注意事项: 本品对胃有害,矫正药为蜂蜜小茴香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会大量黏质,一年生根的黏质含戊糖7.78%,戊聚糖(Pentosans)6.86%,甲基戊聚糖(methylPento-sans)10.59%,糖醛酸(uronicacid)20.04%[1]。
  • 药理作用: 根可作润滑药,用于黏膜炎症,起保护和缓和刺激的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 488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2 488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