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 音译名: 哈洛美多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蜀葵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哈洛美多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花、种子及根。
  • 出处: /
  • 功效: 止泻,利尿,补肾。
  • 主治: 肾衰、遗精、热性尿闭。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lthaea rosea (L.) Cav.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1.5m。茎粗壮,圆柱状,直立,不分枝,被白色长柔毛和星状毛。单叶,互生,叶片近圆形或心脏形,长6~15cm,宽6~15cm,先端圆钝,基部心形,5~7浅裂,边缘具不规则圆锯齿,两面有星状毛;叶柄长4~10cm。被星状毛;托叶卵形,顶端有三尖齿。花大,单生于叶腋,直径6~9cm;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副萼6~7,基部联合,均被星状毛;花瓣粉红色、深红色、紫红色、白色、黄色等,单瓣或重瓣,倒卵状三角形,爪有长髯毛;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筒,包裹花柱,基部与花瓣联合;子房多室,每室有胚珠1枚,花柱上部分裂,果盘状,直径2~3cm,成熟时每心皮自中轴分离,心皮肾形,背面边缘竖起如鸡冠状,中间槽内有毛,侧面具辐射状斜纹。种子棕褐色,斜肾形,长2~4mm,横径2mm,较坚硬。花期5~9月,果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为栽培植物,少野生。原产于中国,现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供观赏用。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开花盛期,采摘花朵或摘取花瓣,晾干。不宜在烈日下曝晒,以保持药材色泽不致发黑。果成熟时采收种子和根。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花全体卷曲,呈不规则的圆柱状,长2~4.5cm。有的带有花萼和副萼,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长1.5~2.5cm,副萼6~7裂,长5~7mm,二者均呈黄褐色,并被有较密的星状毛。花瓣皱缩卷折,平展后呈倒卵状三角形,爪有长髯毛。雄蕊多数,花丝联合成筒状。花柱上部分裂呈丝状。质较柔韧。气微香,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直径7mm)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为横切面的1/5,纤维束众多,断续排列成4~7层环带。韧皮部较窄,多压缩,常有纵裂隙至皮层。本质部宽,约占横切面的3/5,导管单个或数个成群,呈放射状排列,射线1~2列细胞。 粉末鉴别:花的粉末呈粉棕色。花粉粒圆球形,淡黄色,直径107~154μm,外壁具刺状突起,萌发孔及孔沟均不易察见。星状毛,常为3~10分枝,每分枝为单细胞,稍有弯曲,直径13~33μm,长82~740μm,细胞壁较厚,胞腔明显。螺纹导管细长,直径8~14μm。花丝表皮细胞排列较密,多和导管在一起。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粗粉1g,用2%盐酸甲醇溶液浸渍20min,滤过,滤液显紫红色;取滤液滴于白瓷板内,滴加硫酸,显橙黄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微甘、微咸,微寒。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 考证: 本品为加木巴之一种,可参见冬葵果。《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均有记载,加木巴果实治遗精,花调经活血,根健胃安神。《晶珠本草》记载:哈洛于花园中栽培,茎长,叶大,花大,有白色、粉红带紫色两种,花果治遗精,根治肾虚。《图鉴》记载,哈洛有白、紫两种,叶大,像向日葵。
  • 制剂: /
  • 选方: 方一:蜀葵花150g,灰木叶120g,熊胆3g,冰糖6g,除熊胆外,其余研成细粉,与熊胆粉混匀。治腹痛、肾盂肾炎、血尿、淋浊等症。一次1~2g,一日3次。 方二:蜀葵花24g,山矾叶21g,茜草21g,苦参15g,紫草3g,余甘子9g。共研细粉。治肾热、膀胱热,遗精、滑精。一次3g,一日3次,冲服。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