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麻委陵菜

  • 音译名: 朱玛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蕨麻委陵菜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朱玛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鹅绒委陵菜(蕨麻委陵菜)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赤痢。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tentilla anserin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延长,在根的中部或末端形成纺锤形或椭圆形或球形的块根,根皮棕褐色。茎匍匐。紫红色,节上生根,向上长出新植珠,伏生长柔毛或近无毛。基生叶为间断的羽状复叶,连叶柄长5~30cm;叶柄被伏生长柔毛,有时脱落近无毛;小叶6~11对,小叶无柄或顶端小叶有短柄;小叶片二型,互生或对生,一为狭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仅2~7mm,宽1~2mm,边全缘;一为椭圆形或倒卵椭圆形,长1~2cm,宽5~9mm,顶端钝圆,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缺刻状锯齿,上面绿色,被疏柔毛或无毛,下面密被紧贴白色绢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唯小叶对数较少;基生叶托叶膜质,褐色,基部和叶柄相连成鞘状,外面被疏柔毛或近无毛、茎上托叶膜质或革质。单花腋生,花直径15~20mm,花梗长2~5cm,被疏柔毛;萼片5,三角卵形,长2~4mm,宽1~3mm,顶端急尖或渐尖,副萼片5,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常2~3裂,稀不裂,比萼片短小或等长,萼片与副萼片外面均被柔毛或近无毛;花瓣5片黄色,倒卵形,比萼片长一倍;花托凸起有长毛;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柱侧生,小枝状,柱头稍扩大;子房一室,具一胚珠。瘦果多数,褐色,平滑。花果期5~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600~4750m的湖边沟谷草甸、山坡湿润草地、河滩草地以及水渠旁。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新疆等地亦有分布;本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拉丁美洲(智利)和大洋洲(新西兰及塔斯马尼亚岛)等地亦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1.灰叶蕨麻委陵菜var.sericea Hayne:茎、叶柄被平展白色绢状柔毛;小叶片两面密被紧贴灰白色绢状柔毛,上面较为稀疏,呈灰绿色。生于海拔3650~4100m的沼泽草地、河滩、低湿处。产于西藏(芒康、拉萨)、甘肃、云南,亦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广布苏联及北欧各国。 2.无毛蕨麻委陵菜var.nuda Gaudich.:小叶两面均绿色,下面仅被稀疏平铺柔毛,或脱落近无毛。生于海拔3960m的村庄附近。产于西藏(江孜);亦分布于新疆,广布北欧及北美各地。
  • 采收加工: 于6~7月,待开花后,采全草,除去残叶,就近以流水洗去泥土,晾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根延长,在中部或末端膨大成纺锤形、椭圆形或球形的块根,大小不一,表皮棕褐色,具纵皱纹,折断面为粉白色。茎黑褐色,具棱,细长,节间长短不一,节上生根并复生柔毛,质脆易折,断面平整,浅灰绿色,散布许多圆孔。叶卷缩或多破碎,完整叶片为参差的羽状复叶,叶片多数,二型,多数为椭圆形或倒卵形,较大,上面疏被毛,下面密被白色绢毛,少数为披针形,叶较小。托叶膜质,褐色。花浅黄色,花梗被毛较长,萼片5,三角卵形,副萼常2~3裂,略与萼片等长。气微弱,味甘。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甘,凉。
  • 用法用量: 单味用,每次15~30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蕨麻甘、凉。止热痢”。《图鉴》中说:”蕨麻生长在山沟。叶表面淡蓝色,背面白色,茎匍匐地面,叶柄红色网状,花黄色有光泽,块根状如羊粪,味甘,性凉,人畜皆食。秋天,性变温,故秋蕨麻质佳。春蕨麻性凉,功效止泻。”如上所述,本品之块根即众所皆知的蕨麻。俗称人参果。
  • 制剂: /
  • 选方: /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含收缩及松弛平滑肌的两种成分,但作用很弱。松弛和解痉的成分为甙类(混合甙)或含NH(4)(+)的盐类。增强平滑肌蠕动或提高张力(大鼠子宫及豚鼠小肠)之成分则为胆碱,在临床上对月经不调有良好功效,但对子宫无解痉作用。浸剂注入豚鼠颈静脉,可引起心收缩期停止。与洋地黄有协同作用,故可能有强心成份。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