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天酸模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巴天酸模的概览。巴天酸模又名嘎肖,归类于藏药,为蓼科植物巴天酸模的根,可清热解毒,止血,消肿。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巴天酸模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嘎肖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Rumex patienti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表皮淡黄色或黄褐色,长20~30cm,直径3~5cm。茎直立,高80~130cm,粗壮,单一,稀分枝,有明显的纵沟棱。基生叶长椭圆形,长15~25cm,宽3~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边缘有皱波状,柄长8~15cm; 茎生叶片较小,披针形,下部叶有短柄,上部叶近无柄;托叶鞘膜质,管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大型,花多数,密生;花小;花被片6,2轮,内轮3片果期增大,基部有瘤状突起;雄蕊6;子房三棱形,花柱3,柱头细裂。瘦果卵圆状三棱形,长约3mm,褐色,包于花被内。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800m以下的农田附近、宅旁、荒地。产于青海、甘肃;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本品除巴天酸模外,在西藏尚用西藏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ssp.tibetica(Rech.f.) Rech.f.作本品入药。其区别点在于本亚种基生叶为圆形或宽楔形; 内轮花被片全缘。其药材的区别在于根呈圆锥状,顶端有茎基残痕及黑色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根头部有排列成环节状的须根痕。
- 采收加工: 秋末待茎枯时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类圆锥形,长20~30cm,直径3~5cm,表皮棕黄色或灰黄色。根头部有茎基残余及棕黑色鳞片状物和须根。根部有分枝,表皮淡黄色,有纵棱皱纹和横向皮孔样疤痕。质坚韧,折断面淡黄色或灰黄色,纤维性甚强。气微,味苦、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及根茎横切面:木栓层薄。皮层中有2~5成束或单个散在的纤维。韧皮部外侧多有纤维束或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维管束呈半径向排列。薄壁组织中含众多淀粉粒,均为单粒长圆形或类球形,长3~32μm。少数根中含有少量草酸钙簇晶,直径30~68μm。根头部横向面特征与根相似,但中心有髓部薄壁组织。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少许,置滤纸上,加氢氧化钠试液,1~2滴滤纸即染成红色,(检查蒽醌衍生物) 2.取本品粉末0.1g,加稀硫酸5ml,煮沸5min,趁热滤过。滤液放冷后,加乙醚5ml,振摇,乙醚液即染成黄色。分取乙醚液。加氨试液2ml,振摇,氨液层即染红色,乙醚层仍显黄色。(检查蒽醌衍生物) 3.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可取本品粉末(40目)0.2g,用甲醇浸渍5~6小时,取上清液点样。吸附剂为硅胶G。展开剂为苯- 甲酸乙酯- 甲酸- 甲醇(3∶1∶0.05∶0.2)。展距10cm,展开后挥干,在紫外灯(365nm)下观察,应显橙红色荧光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苦、涩,寒。
- 用法用量: 配方或单用,内服或外用。内服9~15g,外用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细,调醋,外敷。
- 考证: 《四部医典》记载:大嘎肖味辛,清胆热,治热性病引起的头痛、胆病。《晶珠本草》记载:“嘎肖一品分大、小、长三种。”《如意宝树》记载:“大嘎肖花利气。”让钩多杰说:“大嘎肖性轻、凉。”《图鉴》记载:“生长在阴山草坡、山涧水流的地方、沼泽湿地,叶厚,状如鹿耳,茎长,花黄。味苦、辛,功效治培根病、胆病、中毒症。”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巴天酸模80g,短管兔耳草50g,獐牙菜50g,翼首草50g。共研细粉。治肝病及其引起的发热,热性病引起的头痛。一次3g,一日3次。 方二:巴天酸模、山莨菪、碱毛茛各等量。研细,调醋外敷或涂抹,治皮肤病、顽癣、炭疽、痈疖红肿。 方三:巴天酸模50g,仙鹤草50g,地榆40g,益母草40g。共研细粉。治崩漏。一次5g,一日2~3次。
- 注意事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