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说明书

【饮片名称】

地榆《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Diyu

拉丁名
SANGUISORBAE RADIX

异名
地榆、鼠尾地榆《滇南本草》;
西地榆《四川中药志》;
地芽、野升麻、小柴草《中国经济植物志》;
马连鞍《广西中草药》;
花椒地榆、水橄榄根、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栆參、蕨苗参《云南中草药》;
地榆、岩地芨、血箭草《湖南药物志》;
黄瓜香、玉札《中药材手册》。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或长叶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 Yü et Li 的干燥根。前者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后者习称“绵地榆”,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干燥。本品气微,味微苦涩。前者以切面粉红色者为佳,后者以皮部有绵状纤维,切面黄棕色者为佳。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

性味
苦、酸、涩,微寒。

归经
归肝、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临床应用】

1.血热便血,痔血,血痢,崩漏
本品性味苦寒,善泄血中之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沉降,故尤宜于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血痢及崩漏。用治血热便血,常配伍生地黄黄芩槐花等;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亦常用治血痢,可与马齿苋仙鹤草当归等配伍;治疗崩漏下血,可与茜草苎麻根黄芩等药配伍。
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湿疹
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烧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与紫草冰片同用。对于热毒疮痈,既可内服,亦可外敷,以鲜品为佳;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亦可与土茯苓白鲜皮等同用。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
2.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捣烂外敷。

【注意事项】

1.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瘀者慎用。
2.脾胃虚寒,中气下陷,冷痢泄泻,崩漏带下者均应慎用。
3.对于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鉴别用药】

1.生地榆地榆
地榆生用以凉血、解毒为主,多用于血热出血诸证及水火烫伤、疮疡痈肿;地榆炭凉血之力不及生地榆,以收敛止血为主,可用于各种出血病证而血热不甚者。
2.地榆紫草
二者均能凉血、解毒,用于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然地榆长于清血分之热而止血,兼能收敛止血,适用于血热出血诸证;因其性沉降,善走下焦,故尤宜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下部出血之证。紫草以透疹见长,能凉血热、行瘀滞,解热毒,透发斑疹,适用于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化学成分】

主要含鞣质:地榆素H-1~H-11,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等;黄烷-3-醇衍生物:右旋儿茶素等;三萜皂苷类成分:地榆糖苷,地榆皂苷A~E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鞣质不得少于8.0%,没食子酸(C7H6O5)不得少于1.0%;地榆炭含鞣质不得少于2.0%,没食子地榆炭不得少于0.6%。

【药理作用】

本品有止血、抗烫伤、抗菌、抗炎、促进造血等作用。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炒地榆粉外用,对兔及犬的Ⅱ度、Ⅲ度实验性烫伤面有显著收敛作用,能减少渗出,降低感染及死亡率。地榆水煎剂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30-131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54-25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96-803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98-801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759-761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