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蜣螂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瓢介虫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金龟子科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 L.的干燥全虫。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解毒消肿,镇惊,破瘀,拔异物。
-
主治:
治惊痫、癫狂、癥瘕、噎膈反胃、腹胀便结、血痢、疳积、痔漏、疔肿恶疮、竹木刺入肉不出。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atharsius molossus L.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全体黑色,稍有光泽,长椭圆形。雄体长3.3~3.8厘米;雌体长3.1~3.4厘米。雄者头部前方扇面形,表面有鱼鳞状绉纹,中央有一个基部大面向上逐渐尖细的角突,其后方两侧有复眼1个,其间有一光亮无皱纹的狭带。触角鳃叶状。前胸背板密布匀称的小圆突,两侧端各有齿状角突1枚。鞘翅隆起,每边有7条纵线。脚强壮,中脚和后脚跗节的两侧有成列的褐红色制毛。雌者外形与雄体相似,但头部中央没有角突。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活在牛、猪粪堆、人屎堆中,或在粪堆掘土穴居。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河北、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云南等省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或发现兽粪四周有孔洞或颗粒状的堆积物时,用水灌洞,虫即自行爬出捕之。沸水烫死炭火烤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有毒。
-
用法用量:
1.5~3克,水煎或研粉水冲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撒敷或水调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拔弹头、弹片、异物 瓢介虫(推车虫)、六介(蜣螂)各适量,配酒、醋捣敷患处。
2.疮疡、痔漏 瓢介虫(推车虫)适量焙干研粉,加梅并(梅片)少许撒敷或香油调敷。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有毒成分约1%(蜣螂毒素);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100℃加热,30min也不被破坏[1]。
-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及平滑肌的影响 蜣螂毒素注射小鼠后,小鼠表现不安,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致死;家兔静注后,血压暂时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加大,频率加快。蜣螂毒素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后肢血管,有暂时的扩张作用;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蟾蜍神经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