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苜蓿子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野苜蓿子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亚瓦比代欧如合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黄花苜蓿的种子。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干生热、软坚消肿,消炎止痛,通尿通经。
  •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胆液质性疾病,如肝脏炎肿、脾脏肿大、子宫炎肿、阴囊炎肿、寒性尿闭、经水不下等。 1.(注医典》:“成熟异常体液,燥湿愈伤,疗耳肿,止耳痛等;治异常体液增多,湿性创伤,耳肿,耳痛等。” 2.《拜地依药书》:“消炎退肿,缓解疼痛,散发异常体液等;治关节炎肿、内脏炎肿、眼部肿胀、子宫炎肿、肛门炎肿、睾丸炎肿、胃脘疼痛、头部疼痛,体内异常体液增多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edicago falcat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黄花苜蓓 Midicago falcata L.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茎直立或匍匐,稍有毛,多分枝。三出复叶,小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cm,宽2~4m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齿;托叶大,尖而长。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0朵;花梗长于叶柄;花冠蝶形,黄色,比萼长2倍。荚果扁,矩形,弯曲成半月形,光滑,长1.5~2cm,成熟时褐色。种子5~10粒。花期8月中旬。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草原或丘陵间低地以及沟边。我国分布于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各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洋甘菊代。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一级干热,味辛。 《注医典》:“一级干热。药性复杂,有人认为热性比寒性强;也有认为寒热性为平。”
  • 用法用量: 内服:2~4g。外用:适量。可入汤剂、散剂、敷剂、洗剂、药治剂等制剂。
  • 考证: 《注医典》:“野苜蓿子,是一种淡黄色植物,茎具棱,多分枝,叶与温桲叶相似,稍长;种子黄色。”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野苜蓿子一致。
  • 制剂: 阿比再尼 依克里力 买里克 洗液 野苜蓿子洋甘菊玫瑰花蜀葵花各30g,干西瓜皮、线蕨、松萝马蔺根小茴香根皮各15g,酸浆胡芦巴各12g,野胡萝卜子,莲花各6g。药物浸泡1桶水中,过一昼夜,用温火煎洗液,过滤去渣备用即可。功能散气通阻,消炎止痛,利尿排石。主治肾脏疾病,膀胱疾病,肾脏结石,膀胱结石等。外用,趁温泡洗下身,根据病情每日数次。(《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选方: /
  • 注意事项: 睾丸有害,矫正药为蜂蜜无花果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中性和酸性皂苷[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138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