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山柑根皮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刺山柑根皮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比合开白尔破斯提
-
民族药名出处:
《拜地依药书》
-
药材来源:
为白花菜科植物刺山柑的干燥根皮。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干生热,散气止痛,通阻强筋,清除异常黏液质,软坚消炎,利尿退肿,燥湿除斑。
-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瘫痪,面瘫,筋肌松弛,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尿闭水肿,花斑癣,各种湿疹。
1.《注医典》:“强筋健肌,增强感觉,软牌退肿,止咳平喘,清除末成熟体液,杀死肠虫,祛寒止痛等。治下肢瘫痪,知觉减退,脾脏肿大,气急哮喘,体内未成熟体液增多,肠道生虫,寒性牙痛等。”
2.《拜地依药书》:“消坚退肿,祛斑生辉,通经利尿,清除浓性体液,燥湿愈创,清除异常黏液质等。治颈淋巴结核,皮肤白斑,体内浓性体液增多,各种疮疡,异常黏液质增多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apparis spinos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 曼生灌木,长1~2m。根粗大,皮厚,黄白色。小枝浅绿色,幼时有柔毛,后变无毛。叶互生;纸质,近圆形,宽卵形或倒卵形,长1~5cm;宽1~4.5cm,无端圆形,具短突尖,基都圆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20mm,托叶变形成钩状,长2~6mm。花梗长2.5~4cm,无毛;萼片卵形,外面无毛,内有柔毛,后变无毛;花瓣白色,红色或紫红色,倒卵形;雄蕊多数;子房柄长2cm。浆果长2.5~4cm,内皮呈血红色。种子多数,深褐色,像萝卜子,有辛辣味。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原植物的其他部位代。
-
采收加工:
/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本品呈筒状或槽状,长3~6cm,宽0.2~3cm,厚0.1~0.9cm。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密的横纹及多数突起的皮孔,内表面类白色,较光滑,有的有细纵纹。质硬脆,断面不平坦,呈层片状。气微,味苦而后甘。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石细胞黄棕色,多成群或单个散在,类方形、类长方形或类圆形,具壁孔和间孔;纤维壁近无色,呈长菱形,朱端稍尖或钝圆;草酸钙方晶细小,呈方形、三角形或多角形;乳汁管偶可于薄壁组织碎片中察见;木栓细胞淡黄色,多角形。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二级干热,味辛。
《拜地依药书》:“三级干热。”
-
用法用量:
内服:4~5g。外用;适量。可入汤剂、糖浆剂、散剂、片剂、小丸、敷剂、洗剂等制剂。
-
考证:
《药物之园》载:“刺山柑根皮,是刺山柑的根皮;原植物是蔓生植物,枝多,带刺,叶宽卵形,花白色,中有柔毛,果实比橡子稍大,成熟后裂开,内皮红色,种子多,深褐色,带黏液,其味微甜、辛辣、涩;根粗大,皮厚,白色,干燥后多为自行脱离于木质;味辛咸、灼舌,药力较其他部位强。”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刺山柑根皮一致。
-
制剂:
艾比 开白尔 小丸 刺山柑根皮、大黄各6g,焦珊瑚、芦荟、芹菜子、阿里红、食盐各3g。研成细粉,用适量黄花柳蒸露制成小丸即可。功能软脾消肿。主治脾脏肿大等脾脏疾病。每日2次,每次3g,用开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选方:
1.治寒性牙痛 取适量刺山柑根皮,与适量葡萄醋煎汤,待凉后漱口。
2.治皮肤白斑 先取适量葡萄醋倒在磨刀石上,再取适量刺山柑根皮磨出药味,涂于患处。
3.治皮肤疮疡 取适量刺山柑根皮,研成细粉,撒在患处。(1~3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
注意事项:
对胃有害,矫正药为高良姜、蜂蜜;热性气质者,与各种醋酸糖浆同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871
药理
[1]李明学.等.新疆中医药,198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