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沙枣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吉格德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枣的干燥成熟果实。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干生寒,燥湿止泻,清热止咳,补胃强身,通利小便,固精。
-
主治:
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疾病,如热性小儿腹泻、痢疾、咳嗽,湿性胃虚体弱,小便不通,小便点滴不清,精液不固。
1.《注医典》:“清热止咳,降逆止吐,清除胆液质,止泻止痢等。治热性咳嗽,恶心呕吐,胆液质性肠黏膜脱落性腹泻等。”
2.《拜地依药书》:“调整小儿气质等。治小儿气质失调,肠胃不佳等。”
3.《药物之园》:“滋补身体,安神镇静等。治体质不佳,神经衰弱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沙枣 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灌木或小乔木,高5~8m。树皮褐色,受伤后有胶汁流出,凝固为褐色胶。小枝有刺或无刺。单叶,厂披外形至卵圆形,长2~8cm,宽0.5~4cm,全缘,基部楔形,顶端钝或渐尖,正面绿色,有稀疏的鳞片,背面具银白色鳞片,叶柄短具鳞片毛。花两性,多单生于叶腋,花单被,花萼钟状,长0.8~1cm,外被有银白色鳞片,内面呈黄色,顶端4裂,裂片为三角形,具3条联合的脉,雄蕊4,着生于萼筒中部,药卵形,花柱常超出雄蕊,顶端呈环状弯曲,少数呈钩状。坚果长圆形,包藏于花后增大的肉质萼筒内,成熟时外表呈棕黄色或紫红色。花期5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沙漠地区,在沙漠盐渍化土地和村边、田边有栽培。我国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新疆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前苏联、蒙古、地中海沿岸等地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果实矩圆形或近球形,长1~2.5cm,直径0.7~1.5cm。表面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具光泽,被稀疏银白色鳞毛。一端具果柄或果柄痕,另端略凹陷,两端各有放射状短沟纹8条,密被鳞毛。果肉淡黄色,疏松,细颗粒状。果核卵形,表面有灰白色至所棕色棱线和褐色条纹8条,纵向相间排列,一端有小突尖,质坚硬,剖开后内面有银白色鳞毛及长绢毛。种子1颗。气微香,味甜、酸、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白色或灰黄色。外表皮细胞黄色至棕黄色,不规则类圆形或椭圆形;果肉组织细胞具孔纹,常含淀粉粒;有时可见鳞毛;纤维线形,直径2~4μm;淀粉粒众多,单粒,或2~3个聚在一起,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5μm;导管螺纹或孔纹。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一级寒,二级干。
1.《注医典》:“一级首寒、二级末干。”
2.《拜地依药书》:“一级首寒、自二级末至三级首干。”
-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可入汤剂、果酱剂、糖浆剂、舔剂、泡剂等制剂。
-
考证:
《药物之同》载:“沙枣,是沙枣树的果实;树皮褐色,叶银白色,花黄色,气味芳香,果实黄色,有薄皮,味甜,种子长圆形,有黑白条纹。”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沙枣一致。
-
制剂:
罗欧克 耶尔丁 舔剂 沙枣、玫瑰花、阿月浑子皮、石榴子、小檗实各45g,鞣树果21g,藿香、香桃木实各9g,柠檬汁、生杏汁、榅桲汁、罗望实溶液各90ml,冰糖200g,方糖600g,水900ml。先在水中放入冰糖和砂糖,用温火煎成黏糖浆,倒入汁类药和罗望实溶液,其他药物研成细粉,过罗,再将药粉加入混合液中,制成舔剂即可。功能滋补胃脘。主治胃脘虚弱。内服,每日3次,每次根据病情取适量舔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选方:
/
-
注意事项:
若内服过期的沙枣,可在腹内产气引起腹胀,矫正药为蜂蜜。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果实含糖43%~59%(其中果糖约占20%),蛋白质约10%以及鞣质,黄酮类,黏液质等[1]。
-
药理作用:
果实浸出物的浓缩液有抗炎作用,对腹泻动物,有抑制小肠运动的功能,故可用于肠炎腹泻。沙枣液水提物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157
药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