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枣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滇刺枣的概览。滇刺枣又名麻点,归类于傣药,为鼠李科植物滇刺枣的树皮和叶,可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敛水止泻。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滇刺枣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麻点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滇刺枣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麻点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药材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滇刺枣的树皮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敛水止泻。
 - 主治: 主治“菲埋喃皇罗”(水火烫伤),“拢沙龙段喉”(牙痛),“农杆农暖”(乳房胀痛),“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兵洞破”(黄水疮),“拢麻想多烘”(皮肤红疹瘙痒),“领约哦洞列烘”(外阴瘙痒),“鲁短,拢蒙沙嘿”(腹泻,赤白下痢),“拢短旧,谢短”(腹扭痛,刺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Ziziphus mauritiana La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滇刺枣 Ziziphus mauritiana Lam. 常绿小乔木,高3~6m。树皮粗糙,带红灰色;小枝有短柔毛,并具反曲的棘刺。叶互生,长椭圆状卵形,长35~7cm,宽2.5~5cm,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稍偏斜,主脉3条,边缘有细锯齿,上面光绿色,下面密生黄白色绒毛;叶柄长约1cm,被柔毛。短聚伞花序腋生,花小,直径约4mm,短梗;萼街和裂片密被黄柔毛,宿存;花瓣5,黄色;雄蕊5;子房上位,2室,与花盘不愈合。核果近球形,长2~3cm,径1~2cm,红色,果梗长5~7mm,有短柔毛。花期8~11月,果期9~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300~1400m的向阳平地。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福建、台湾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叶采,取树皮晒干备用;叶对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微苦,性平。入水、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树皮10~15g。外用:煎水洗,树皮或鲜叶50~100g;或树皮运量,研粉撒患处;或鲜叶适量,捣数。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菲埋喃皇罗”滇刺枣树皮50g,鸡蛋花树皮50g,膏桐树皮50g。煎水外洗。或取滇刺枣树皮100g,用乙醇浸泡72h,取滤液加温蒸发数分钟,冷却后感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拢沙龙接喉”滇刺枣树皮15g,煎水含漱。(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3.治“农杆农暖”旋花茄叶30g,煎水洗,再将滇刺枣树皮适量,舂成细粉,撒手患处。(勐海县傣医岩顿囡验方) 4.治“兵洞飞暖龙”,“兵洞破”,“拢麻想多烘”,“领约哦们列烘”滇刺枣树皮50g,黄花夹竹桃树皮50g,川楝皮50g,水杨柳树皮50g,闹鱼藤50g。煎水外洗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5.治“鲁短,拢蒙沙嘿”滇刺枣树皮15g。煎汤内服。(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6.治“拢短旧,谢短”滇刺枣叶、杨桃树叶、姜黄、石菖蒲、野姜鲜品各适量。捣烂炒热,加少许火发包敷患部。(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树皮含多肽生物碱:滇刺枣碱(maurtin) A、B,安木非宾碱(amphibine)D,欧鼠李叶碱(frangufoline)[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