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中药名:
白芥子
类别:
维吾尔药
民族药名:
阿克 可查
民族药名出处:
《拜地依药书》
药材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功效:
除寒燥湿,通阻止痛,温中开胃,祛腐生辉。
主治:
主治各种湿寒性皮肤病,如化脓性瘙痒症,淋巴结核,阵发性湿疹,寒性头痛 ,感冒 ,肝病,脾病,胃纳不佳。
1.《注医典》:“祛寒,散发、成熟和软化致病物质,消脓,生发固发,消除黏液质性炎肿,愈疮止痒,通阻止痛,清肺平喘 ,壮阳,驱虫,通经,解毒。治脓疡性皮肤疾病,毛发脱落,黏液质性炎肿,坐骨神经痛 ,痰阻性哮喘 ,性欲低下,肠道生虫,经水不畅,毒虫叮伤。”
2.《白色宫殿》:“散发黏液质,祛斑生辉,活血化瘀 ,温经灵舌,祛风解毒等。治面部黑斑,皮下血斑,舌麻,麻风等。”
3.《拜地依药书》:“消除疼痛,生发,软化黏液质,消炎退肿,赤肤生色,清脑消炎,开通鼻宪等。治小关节疼痛、脾痛、各种慢性疼痛,斑秃,黏液质增多,慢性炎症,颈淋巴结核,皮肤瘙痒,湿疹,白癜风,脑膜炎 ,鼻塞等。”
4. 《药物之园》:“燥湿通阻,除废生辉,强筋健肌,祛寒止痛,增智,开胃,明目等。治瘫痪,筋肌松弛,寒性疼痛,智力下降,食欲不振,夜盲等。”
基原信息
来源生物拉丁名:
Sinapis alba L.
药物分类:
植物药
来源生物形态:
白芥Sinapis alba L. 1~2年生草本,高达1m。全体被疏粗毛。叶互生,基部叶具长柄,叶片宽大,倒卵形,长10~15cm,琴状深裂或近全裂,裂片5~7枚;茎上叶小,具短柄,裂片较细;近花序叶少裂。总状花序项生,小花梗长约1cm;花萼4,绿色,直立;花冠黄色,长方卵形,基部有直立长瓜;雄蕊6枚,四强;子房长方形,被白毛,长2~3cm,着生种子部分有浅度缢缩,先端有喙。种子圆形,白色至淡黄色。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骆驼蓬 子、芜菁 子、麻菜子代。
采收加工: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下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
/
性状鉴别:
种子圆球形,灰黄色至淡黄色,直径2~3mm,在放大镜下可见钝端有一微凸起的深色或略浅于种皮的种脐,并可见不甚明显的细微网纹及白色鳞片状膜。去掉种皮可见肥厚子叶2枚,相互纵向折叠,富油性;胚位于子叶中间。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外种皮为1列切线延长的细胞,其外侧为特化的黏液层,细胞中可见黏液层纹;下皮为1~2列大而薄壁的巨细胞层;栅状细胞类黄色,稍木化,内壁与侧壁显著增厚;内胚乳细胞1~2列;颓废细胞内含色素;子叶细胞内含大量的油液及糊粉粒。
粉末特征:灰白色或浅黄色。种皮栅状细胞成片,淡黄色至灰白色,多角形;下皮细胞较大,多皱缩,细胞界限不清,壁厚不均,有时与栅状细胞重叠;种皮表皮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常与黏液层相连;胚乳和子叶细胞中含油滴及糊粉粒。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振摇后浸渍1h,滤过,滤液供下述试验;
(1)紫外光谱:取滤波适量,加甲醇稀释后,以DMS-200型紫外可见光谱仪进行扫描,在波长275nm、329nm处有显著吸收峰。
(2)薄层色谱:薄层板: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以0.5%CMC水溶液调合制板,自然干燥24h后备用;展开剂:石油醚(3~60℃)-乙酸乙酯(10:3),展距11.5cm;显色剂:5%磷钼酸乙醇 液,加热至显色,黄芥子 (黑芥子 )显9个蓝灰色斑点,白芥子 显7个斑点。
药物运用
性味归经:
三级干热。
《白色宫殿》:“四级干热。”
用法用量:
内服:3~5g。外用:适量。可入小丸、散剂、片剂,敷剂、灌肠剂等制剂。
考证:
《药物之园》载:“芥子,是芥的种子;根据种子的颜色分为白芥子和黄芥子,原植物的叶与萝卜叶相似,但比它小,粗糙,气味较强;花白色或黄色,种子圆形,有白色和黄色两种,黄色者又称红芥子,白芥子药力比黄芥子差。”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芥子一致。
制剂:
库日斯 海日代里 片 白芥子 150g,芸香 叶30g,葡萄 醋、水适量。先将芥子 浸泡在葡萄 醋和水中,过一昼夜,再加入芸香 叶,过1d,捞取芥子 和芸香 ,研磨,制成0.5g的片剂,放入在馕坑中烘干即可。功能散气止痛。主治气结性脾脏疼痛。内服,每日1次,每次12片。用醋糖浆送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选方:
1.治毛发脱落 取适量白芥子 ,研成细粉冲服或制成敷剂,外敷于患处。
2. 治黏液质性炎肿 取适量白芥子 ,研成细粉,与适量水和食盐 制成敷剂,外敷于患处。
3.治坐骨神经痛 取适量白芥子 ,研成细粉,冲服。或与适量葡萄 醋、大麦 粉制成敷剂,外敷于患处。或取适量白芥子 ,煎汤,待凉后灌肠。
4. 治毒虫叮伤 取适量白芥子 ,研成细粉,与适量蜂蜜 调配内服。(1~4方出自《注医典》)
5.治小关节疼痛、脾痛、各种慢性疼痛,斑秃 取适量白芥子 ,研成细粉,制成敷剂,外敷于患处。
6.治黏液质增多 取适量白芥子 ,研成细粉,冲服。
7. 治慢性炎症,颈淋巴结核,皮肤瘙痒,湿疹 取适量白芥子 ,研成细粉,用适量硫磺、醋糖浆制成敷剂,外敷于患处。(5~7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8. 治寒性疼痛 取适量白芥子 ,研成细粉,与适量蜂蜜 制成敷剂,敷于患处。
9. 治夜盲 取适量白芥子 ,用温火煎汤,与适量蜂蜜 调配制成滴剂,滴于眼部。(8、9方出自《药物之园》)
注意事项:
对热性气质者有害,可引起口渴,矫正药为苣菊、巴旦杏油、葡萄 醋。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白芥子 主要含白芥子 苷(sinalbin)约有2.5%,芥子 酶(myrosin),芥子 碱(sinapine)等;白芥子 苷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即白芥子 油),酸性芥子 碱和葡萄糖 ;酸性(硫酸)芥子 碱经碱性水解,又可产生芥子 酸(sinapicacid)和胆碱 。并含脂肪油20%~26%。经预试尚有氨基酸 ,蛋白质,糖类(多糖)黄酮 苷,植物甾醇及中性树脂的反应[1]。
药理作用:
白芥子 1:1O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氏黄癣菌等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水解后的白芥子 苷产生的白芥子 油可引起皮肤潮红、充血、灼痒和疼痛,甚至引起水泡和血泡[1]。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184
药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