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蟋蟀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六介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蟋蟀科昆虫蟋蟀Scapsipedus aspersus Wauker的干燥全虫。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有毒。利尿,破血。
-
主治:
治小便不通、小儿遗尿、水肿、尿路结石、肝硬化腹水。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capsipedus aspersus Wauker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长圆形,长1.3~1.6厘米,全身黑色,有光泽,有黄褐色和褐色刚毛。头部宽大,棕褐色,头顶略向前方突出,头后有6条不规则的短纵沟。触角1对,线形,长于身长的一半,复眼1对,很大,半球形,突出,黑褐色,单眼3个,黄色,位于头顶的两端。口器发达,有2片锯刀形的大颚。前胸背板长方形,背中线稍下陷。翅2对,雄性的翅长过腹部,基部有坚硬透明的发声器,借左右两侧摩擦发声;雌性翅短于腹部,后翅很长,突出腹端,腹部大,尾后有产卵器。脚3对,后脚腿节明显粗面长。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活在田埂、房角、砖块下的缝隙中、乱石堆和草丛中。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四川等省份。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8~9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前,到湿地和石下捕捉。捕得后沸水烫死,晒干备用或焙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咸,性温。
-
用法用量:
2~6只,水煎或焙干研粉,开水冲服。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小便不通、胀痛不止 六介(蟋蟀)1个,瓦焙干为末,开水送服,小儿减半。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蟋蟀含4.86%总脂肪酸,其中棕榈酸占22.36%,硬脂酸5.97%,油酸29.32%,亚油酸24.20%,亚麻酸2.88%及其他未鉴定的酸15.24%[1]。非洲蟋蟀中含精氨酸,胱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牛磺酸,谷氨酸等,且含量较高,而亮氨酸仅含微量[2]。
-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蟋蟀的醇溶性提取物,对分别因温刺、注射牛乳、大肠杆菌、疫菌及肾上腺素所致发热的家兔,有显著解热作用,但对热射病的家兔无效。并谓此解热作用远胜于地龙的醇溶性提取物及水浸液[1]。由同属日本产蟋蟀中提取出一种有解热作用的成分,名蟋蟀退热素[2],此成分对大肠杆菌疫菌所致发热的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3]。
2.其他作用 蟋蟀有兴奋膀胱括约肌和缓解输尿管痉挛的作用[4]。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