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粉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喀什粉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卡西开尔 欧皮斯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铝、锡等矿物质锻炼去毒后的一种混合性矿物质粉,即碳酸铅。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干生寒,清热明目,收敛创伤,除腐生肌。
  • 主治: 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各种眼疾,如湿热性眼红目糊,眼睑疮疡及皮肤烧伤等。 1.《注医典》:“软坚退肿,疗眼粒肿,疗肛裂等;治硬性炎肿,眼部粒肿,肛裂等。” 2.《拜地依药书》:“收敛愈伤,消退粒疮,除癣生发,解毒虫之毒等;治各种疮疡,各种粒疮,头癣斑秃,蝎虫叮伤等。” 3.《药物之园》:“止头痛,疗热性眼肿,除脓愈伤等;治头痛,热性眼肿,眼部脓疮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方矿Galenite 等轴晶系。晶体形状常为立方体或八面体。在自然界常见的多为粒状集合体。颜色灰色;条痕淡黑灰色。属光泽。不透明。立方体解理完全。断口呈平坦之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3。相对密度7.4~7.6。性脆。 2.锡石 Cassiterite 正方晶系,晶体常是双锥形或双锥与四方柱之聚形,或板状;且有膝状双晶出现,但通常以散布状细粒或不规则粒状出现。颜色为褐色或黑色,有时也有红、灰、白等色。条痕为白色或浅棕色。刚光泽或半属光泽,断口面上为树脂光泽,不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呈半贝壳伏,或参差状。硬度6~7。相对密度6.8~7.1。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方铅矿Galenite 国内外大部分地区均产。我国主产于湖南、四川、云南、湖北、广西、福建、贵州及东北等地。 2.锡石 Cassiterite 国内外大部分地区均产。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去毒密陀僧化铝粉)代。
  • 采收加工: 维吾尔医采用一定的特殊方法,对、锡等分别进行煅炼去毒后制成。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二级干寒,味微苦,有毒。 1.《拜地依药书》:“三级干、二级寒。” 2.《药物之园》:“三级干寒。”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可人眼粉、点眼栓、散剂、油剂、软膏剂等制剂。
  • 考证: 《注医典》载:“喀什粉,是对锡、铅分别进行煅炼去毒后的灰粉;多用葡萄醋烧焦而成,有的用食盐烧焦而成。《拜地依药书》载:“喀什粉,以纯正、白色、气味芳香者为佳品。《药物之园》载:“喀什粉,是古代喀什维医首先制备后传播于世界各地的一种药粉,故由此得名‘喀什粉’。它由对锡、铅、锑等分别进行煅炼去毒后的一种混合性矿物质粉;以对锡进行煅炼去毒制成者,并量重、无杂物、白色、气味芳香者为佳品。”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喀什粉一致。
  • 制剂: 西亚非 赛非达比 点眼栓 喀什粉粉、除虫菊根粉各1g,鸦片2g,白矾20g。药物研成细粉,过罗,与适量凉开水制成点服栓即可。性干寒。功能清热明目,收敛创伤,除腐生肌,祛风止痒,燥湿止泪等。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各种眼疾,加湿热性眼红目糊,眼部肿痛,眼睑疮疡,眼痒难忍,流泪不止等。外用,每日3次,每次取适量入牛乳中溶化,涂于眼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选方: 1.治硬性炎肿,眼部粒肿,肛裂 取适量喀什粉,与适量配料制成软膏,涂于患处。(《注医典》) 2.治各种疮疡,各种粒疮,头癣斑秃 取适量喀什粉,与适量玫瑰花油制成软膏,涂于患处。 3.治蝎虫叮伤 取适量喀什粉(以化为主者),与适量制成配料软膏,涂于患处。(2、3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4.治头痛 取适量喀什粉,与适量天山堇菜油制成软膏,涂于患处。 5.治热性眼肿,眼部脓疮 取适量喀什粉,与适量生女婴妇女乳汁、鸡蛋清制成软膏,涂于患处。 6.治烫伤,烧伤 取适量喀什粉,与适量玫瑰花油、鸡蛋清制成软膏,涂于患处。(4~6方出自《药物之园》)
  • 注意事项: 不宜内服,若误服小量,可引起咽喉的紧缩,矫正药为小茴香洋茴香;过量可导致死亡。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