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桃子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沙皮托力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桃的成熟果实。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湿生寒,润通大便,清热退烧,润燥补脑,补胃,补肝,解渴。
  • 主治: 主治干热性或胆液质性疾病,如大便干结,热性伤寒,干性胃虚,脑虚,肝虚,口渴等。 1.《注医典》:“清热开胃,清热壮阳等。治胃热纳差,热性阳痿等。” 2.《药物之园》:“生湿补脑,清热退烧,消除伤寒,爽口除臭,清除胆液质,消除烧焦体液等。治平性脑虚,胆液质性或血液质性伤寒,热盛口臭,体内异常胆液质和烧焦体液增多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runus persic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桃 Prunus persica(L.)Batsch.[Amygdalus persica L.] 落叶小乔木,高达8m。小枝绿色或半边红褐色,无毛,冬芽有细柔毛。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中部最阔,长8~15cm,宽2~3.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7~12mm,具腺点。花通常单生,直径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红色,外面有绒毛;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简边缘;子房1室,花枉细长,柱头小,圆头状。核果近球形,直径5~7cm,有短绒毛;果肉白色或黄色,核有不规则的凹点及深沟。种子1枚,扁卵状心形。花期4月,先叶开放,果熟期6~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国内外各地普遍栽培。
  • 栽培与养殖: 上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忌水湿。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选毛桃或山桃品种,6~9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堆积,使果肉腐烂,洗净果核,随即播种;亦可用果核处理催芽法,用灰土粪拌种后放坑内,待翌春种子大部已露芽后按行株距30cm×30cm开穴播种,芽头向上,覆土,浇水。经3~5d即可出苗。苗高15~20cm时,宜浅松土,追施人畜粪肥,培育1年即可移栽。冬季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挖掘幼苗,适当修剪主根及侧枝。按行株距4m×4m开穴,穴底要平,底部施厩肥1层,上铺泥土1层,每穴栽1株,填上压实,再覆土,使稍高于地面。每年夏、冬季松土除草各1次。并在冬季修剪枝条,培养开心形树冠,对密枝要疏剪。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桃缩叶病、桃褐腐病、流胶病。虫害有桃蚜、桃叶蝉、卷叶蛾、桃小食心虫、红蜘蛛等。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杏代。
  • 采收加工: 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二级湿寒,味甜。 《注医典》:“一级湿、二级末寒。”
  • 用法用量: 根据病情内服运量。可入汤剂、果酱剂、糖浆剂、汁液等制剂。
  • 考证: 《注医典》:“桃子,是桃树的果实;桃子是众所周知的水果。”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桃子一致。
  • 制剂: 木热巴衣 伙合 果浆 桃子3000g,水2000ml,砂糖2000g。桃子削皮去仁,切片,浸于水中煎煮,至剩1000g水时滤出挑子,加入砂糖煎成黏糖,再加入滤出的桃子温火煎成果酱即可。功能清热开胃,润肠通便,生湿补脑,清热退烧,消除伤寒,爽口除臭,清除胆液质,消除烧焦体液。主治胃热纳差,大便干结,干性脑虚,热性伤寒,热盛口臭,体内异常胆液质和烧焦体液增多等。内服,每日3次,每次30ml,儿童减量食用。(《拜地依药书》)
  • 选方: 1.治胃热纳差,热性阳痿 取适量新鲜桃子,食用适量。(《注医典》) 2.治干性脑虚,胆液质性或血液质性伤寒,热盛口臭 取适量新鲜桃子,适量食用。 3.治体内异常胆液质和烧焦体液增多 取适量新鲜桃子,用力挤出适量液汁,置容器中静置一夜,使混浊沉淀,取清液200ml,与适量砂糖和刺糖、甘露糖共同调服。(2、 3方出自《药物之园》)
  • 注意事项: 本品对湿寒性或黏液质性气质者有害,矫正药为蜂蜜、木热巴依 赞吉比里 果酱。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果实食部每百克含蛋白质0.8g,脂肪0.1g,碳水化合物7g,粗纤维4.1g,灰分0.1g,8mg,磷20mg,1.0mg,胡萝卜素0.01mg,硫胺素0.01mg,核黄素0.02mg,烟酸0.7mg,抗坏血酸6mg。尚含挥发油、有机酸。有机酸中主为苹果酸(malic acid)和枸橼酸(citri acid)。糖分中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787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