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脂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熊脂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艾依克 也合
  • 民族药名出处: 《拜地依药书》
  • 药材来源: 为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或棕熊Ursus arctos arctos Linnaeus的脂肪油。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干生热,祛寒止痛,缩尿固精,强筋健肌,愈疮除癣,祛斑生辉,固发生发。
  •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陈旧性关节疼痛,老年性腰腿痛,精液不固、小便失禁,瘫痪,面瘫,颤抖症,四肢抽筋,各种疮疡,头癣,白癜风,斑秃等。 1.《拜地依药书):“祛寒润肤,复位消肿,止漏愈疮,软筋养肌等;治寒性皮肤干裂,关节脱位,各种漏症,筋肌僵硬等。” 2.《药物之园》:“接骨愈伤,消痔退肿,祛寒止咳等;治骨折,痔疮,寒性咳嗽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Ursus arctos arcto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参见“熊胆”条。附:1.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体长1.5~1.7m,尾长10~16cm,体重130~250kg。身体肥大,头宽,吻部略短,耳大而圆,被长毛,颈侧毛尤长。四肢粗壮;5趾均有爪,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前足腕部肉垫和掌部肉垫相接,相接间有棕色短毛分隔;后足跖部肉垫肥厚,其内侧无短毛。全身被黑毛,毛基灰黑色,毛尖乌黑,绒毛灰黑色。面部毛近于棕黄色,下颌白色。胸部有一明显的新月形白斑。(图1) 2.棕熊 Ursus arctos arctos Linnaeus 体大,长约2m,肩高1m,体重200kg左右。头圆而宽,吻长,鼻宽,耳大,肩部隆起。四肢粗大,5趾;前足爪较后足爪长,前肢腕部的肉垫细小,后肢路部的肉垫宽厚,并在其内侧具短毛。尾短。全身为棕黑色,头部较浅,稍带褐色;腹面毛色比背部浅暗;四肢黑色;有些幼兽有一白色的环,自胸部向上延伸至颈背。(图2)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参见“熊胆”条。附:1.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栖于森林,有冬季睡眠习性。多白天活动,能直立行走,善爬树和游泳,多独居。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以东北及华北较多。 2.棕熊 Ursus arctos arctos Linnaeus 生活习性与上种相近。主产云南、黑龙江、吉林等地。此外,贵州、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湖北、湖南、陕西、福建等地亦产。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狗油代。
  • 采收加工: 以秋末冬初猎取者脂肪最为肥满。取出脂肪,熬炼去滓即得。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熊油色白微黄,略似猪油,寒冷时凝结成膏,热则化为液状。气微香。以纯净无滓、气香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三级干热,气微香。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可入敷剂、软膏等制剂。
  • 考证: 《药物之园》载:“熊脂,是动物熊的脂肪;熊是众所周知的凶猛野生动物,力大,聪明,能接受畜训。熊油色白微黄,寒冷时凝结成膏,热则化为液状。气微香。以纯净无滓、气香者为佳。”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熊脂一致。
  • 制剂: 热维改尼 都比 油剂 熊脂肪适量。切片,放入锅内,加热熬炼去滓即得,或将熊脂肪在太阳下曝晒,溶出油液即可。性干热。功能祛寒止痛,固尿固精,强筋健肌,愈疮除癣,祛斑生辉,固发生发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陈旧性关节疼痛,老年性腰腿痛、精液不固、小便失禁,瘫痪,面瘫,颤抖症,四肢抽筋,各种疮疡,头癣,白癜风,斑秃等。外用,取适量涂于患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选方: 1.治寒性皮肤干裂,关节脱位,白癜风,各种漏症,筋肌僵硬 取适量能油,涂于患处。 2.治斑秃 取适量熊油,装在石榴皮中,加热,加入等量橄榄油,制成油剂,涂于患处。(1、2方出自《拜地依药书》) 3.治各种疮疡,头癣,骨折,痔疮,寒性咳嗽 取适量熊油,涂于患处或涂于胸部。(《药物之园》)
  • 注意事项: 对热性气质者有害,不宜过多、长期使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