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蝮蛇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充 衣朗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蝮蛇科动物蝮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散气软坚,消炎退肿,净血祛毒,祛湿健肌,恢复肤色。
  • 主治: 主治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淋巴结核,各种顽固性皮肤病,恶疮,湿疹,白癜风,麻风以及风湿性关节炎,手足麻木。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蝮蛇Agkistrodon halys(Pallas) 全长54~80cm。头部呈三角形;吻端圆,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较宽,其后缴向外侧方斜出。前额鳞大,长宽略相等;额鳞之长和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的长度相等;颅顶鳞之长与额鳞加前额鳞1/2的和相等。眼上鳞长于额鳞,小于颅顶鳞。鼻孔位于2鼻鳞间,前鼻鳞比后鼻鳞大1倍。眼前鳞2片,眼后鳞2或3片,眼下鳞1片,前端与第3上唇鳞相接。上唇鳞7片,第3片人眼;下唇鳞10片,前4片与前颏鳞相接。前颏鳞大,左右并立;后颏鳞小,左右分开,中间隔1对小鳞;后颏鳞和第1腹鳞间有5对左右的小鳞片。体鳞起棱,通常23~21~17行。腹鳞138~168片;肛鳞单一;层下鳞28~56对。背面为暗褐色,体侧各具黑褐色圆斑1行,约30个。两侧斑纹在背中央往往相连接。头顶灰褐色,从眼后到口角有一黑褐色阔条纹;上、下唇和头部腹面均淡黄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斑点,有时全呈灰黑色。尾短,焦黄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于平原或较低的山区,常盘成圆盘状或扭曲成波状。捕食鼠、蛙、蜥蜴、小鸟、昆虫等。有剧毒。我国北部和中部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内地产白花蛇代。
  • 采收加工: 春、夏间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烘干。本品极易生虫,故应注意防虫,置阴凉干燥处,有时可加在细辛等有防虫效果的药材中保管更好。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二级干热,有毒。
  • 用法用量: 内服:1~2g。外用:适量。可入蜜膏、小丸剂、散剂、药酒,软膏、浸剂等制剂。
  • 考证: 《大医学》载:“蛇的种类很多,根据大小、颜色、有无毒性等的木同,分为多种。蝮蛇,是蛇的一种;比白花蛇粗而长,外皮黑色,有白色环带斑纹,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点。”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蝮蛇一致。
  • 制剂: 买朱尼 艾非阿 充 蜜膏 蝮蛇40g,黑胡椒干姜荜茇高良姜各20g,蜂蜜300ml。药物研成细粉,过罗,与炼蜜成蜜膏即可。性干热。功能净血祛毒,散气软坚,消炎退肿等。主治食管癌等各种肿瘤,肛漏等各种漏症及恶性皮肤病。内服,每日3次,每次3~6g。(《新疆民族医常用复方制剂汇编》)
  • 选方: /
  • 注意事项: 用量过多、过久对脑有害,并引起多汗、中毒等。应配牛乳、蛋清、肉汤和解毒剂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蝮蛇蛇毒中已分离提纯以下成分:出血因子HR-Ⅰ及HR-Ⅱ,蛋白酶b,一种缓激肽释放酶及两种缓激肽破坏酶和强化因子(potentiator)E。 HR-Ⅰ可能是它的主要毒素,含12%中性糖,等电点4.70,是一种酸性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85000。HR-Ⅱ已高度纯化,但与蛋白酶b分不开,也是糖蛋白,分子量95000。蛋白酶b是一种肽键内断酶,含2g原子Ca/mol;去Ca后,分子构型变化,丧失蛋白酶活性;反应不可逆。强化因子E是11肽,其一级结构已经化学合成证明[1]。
  •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蝮蛇蛇体蒸馏液或挥发油给大鼠腹腔注射,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必须依赖肾上腺的存在[1,2]。 2.其他作用  蛇体挥发油可刺激大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2]。蛇体煎剂促进雄性小鼠性功能,降低小鼠血糖,可清除自由基,还有一定降血脂作用[3,4]。 3.毒性  蝮蛇蛇体毒性不大。大鼠腹腔注射蛇体挥发油的LD50为1426mg/kg[2]。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609 药理 [1]吉林中医中药研究所中药研究室药理组.中草药通讯.1975,(1):37 [2]王本样,等.中草药通讯,1979,10(7):319 [3]李延忠,等.中草药,1992,23(8):425 [4]李延忠,等.中药材,1991,14(1):16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