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儿芹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鸭儿芹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鸭灶芹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伞形科植物鸭儿芹 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的全草。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润肺止咳,活血祛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发表散寒,止痒。
  • 主治: 感冒咳嗽、流脑、肺炎、肺脓疡、痢疾、牙痛、月经不调、闭经、尿闭、淋病、疝气、跌打损伤、蛇伤、皮肤瘙痒、痈疽疔毒、无名肿毒、黄水疮、带状疱疹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叉状分枝。茎中上部生的叶有柄,叶柄长5~20厘米,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三角形至广卵形,长2~14厘米,宽3~17厘米,常为3出复叶;中间小叶菱状倒卵形或心形,长2~14厘米,宽1.5~10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楔形,边有重锯齿,不分裂;侧生小叶斜倒卵形,近等大,几无柄;茎最上部生的叶近无柄,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窄披针形,边有锯齿。花白色;复伞形花序呈圆锥状,花序梗不等长,总苞片1,小苞片1~3,均线形;伞幅2~3个,不等长。双悬果线状长圆形。花期4~5月,果期6~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地、山沟及林下较阴湿的地方。产于广西武鸣、上林、马山、百色、那坡、西林、隆林、河池、金秀、临桂、龙胜等县市;分布于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份;朝鲜、日本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
  • 用法用量: 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用冷开水调敷或水煎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肺脓疡 鸭灶芹(鸭儿芹)30克,钳模咪(鱼腥草)全草60克,卡槓(桔梗)根、钳瓜达(山苦瓜)各6克,天花来(天花粉)15克,水煎,日分3次服。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其中有:异亚丙基丙酮,异丙烯基丙酮,甲基异丁基甲酮,α、β-蒎烯,樟烯,β-月桂烯,二戊烯,对-聚伞花素以及γ-松油烯,异松油烯,反式-β-罗勒烯[1]。叶中所含脑甙脂类成分中含有4-羟基鞘氨醇[2]。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