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

说明书

【饮片名称】

广藿香《名医别录》

汉语拼音
Guanghuoxiang

拉丁名
POGOSTEMONIS HERBA

异名
藿香《名医别录》;
藿香(海南)。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枝叶茂盛时采割,日晒夜闷,反复至干。本品气香特异,味微苦。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辛,微温。

归经
归脾、胃、肺经。

【功效】

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临床应用】

1.湿浊中阻,脘腹痞闷
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用治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
2.呕吐
本品既能芳香化湿浊,又能和中止呕,故以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若偏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偏寒湿者,配生姜、白豆蔻等药;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3.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
本品既能芳香化湿浊,又可发表解暑。治疗暑湿表证,或湿温初起,湿热并重,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腹痛吐泻的寒湿闭暑证,常配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3~10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煎汤,5~10g,鲜品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
2.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浸泡,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阴虚者禁服。

【鉴别用药】

1.鲜藿香与生藿香
广藿香常用品种有鲜藿香、生藿香。鲜藿香广藿香的鲜品,燥性微弱,善于清化暑湿之邪而不伤阴津,暑月湿热蒸腾之际用之尤为适宜。生藿香广藿香阴干而成,其性辛香疏散,发表而不峻烈;微温芳香,化湿而不燥热,湿化气行而脾胃和则呕逆自止;为治疗夏伤暑湿,寒热身重,头晕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绞痛,吐泻之佳品;感受暑湿重症者尤宜。但辛温发散之性较鲜品强,有伤阴之弊。
2.广藿香叶与广藿香
两者都有芳香化湿,发表解暑,和中止呕之功;用于湿浊内阻、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所致胸闷脘痞、纳呆不饥,以及暑湿表证、湿温初起、湿阻气滞所致呕吐等。但广藿香叶味辛发散之性较强,长于发散表邪;广藿香梗能宽中畅膈,理气行滞,长于和中止呕。
3.广藿香紫苏叶
两者均有发散表邪,行气和中的作用,都可用于外感表证及脾胃气滞所致的胸闷呕吐者。但广藿香的香燥性较强,解表化湿尤适用于湿浊中阻、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又长于化湿止呕,用于湿阻呕吐等。紫苏叶则偏于辛散,发汗散寒的功效较强,善治风寒表证;还可理气安胎止呕,多用于脾胃气滞呕吐、胎动不安等,并能解鱼蟹毒。
4.广藿香香薷
二者皆有化湿和中发表的作用,用治湿浊困脾或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脘痞吐泻,每每相须为用。但广藿香善于止呕,为治疗湿郁呕逆之要药,芳香化湿之力较强,用于湿浊内阻、暑湿表证、湿温初起等。香薷化湿和中,兼利小便,且其发汗解表之力较强,而广藿香次之;香薷善于发越阳气,散水和脾以利水消肿,用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水肿等。

【化学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百秋李醇,广藿香醇,α-广藿香烯,β-广藿香烯,广藿香酮及广藿香二醇等;黄酮类成分:5-羟基-3',7,4'-三甲基黄烷酮,5-羟基-7,4'-二甲基黄烷酮,藿香黄酮醇,商陆黄素,芹菜素,鼠李素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百秋李醇(C15H26O)不得少于0.10%。

【药理作用】

其所含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有防腐和抗菌作用,此外,尚有收敛止泻、扩张微血管而略有发汗等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46-47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80-18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37-1642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37-539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528-531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