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说明书

【饮片名称】

苍术《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Cangzhu

拉丁名
ATRACTYLODIS RHIZOMA

异名
赤术(陶弘景);
马蓟《说文系传》;
青术(张衮《水南翰记》);
仙术《本草纲目》。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或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江苏、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名茅苍术。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茅苍术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香气较淡,味辛、苦。以切面朱砂点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或麸炒用。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归经
归脾、胃、肝经。

【功效】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临床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
本品苦温燥湿以祛湿浊,辛香健脾以和脾胃。对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最为适宜,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如平胃散(《和剂局方》)。若与茯苓泽泻猪苓利水渗湿药同用,可治疗脾虚湿聚,水湿内停的痰饮、泄泻或外溢的水肿者,如胃苓汤(《证治准绳》)。
2.风湿痹痛,脚气痿躄
本品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故痹证湿胜者尤宜,可与薏苡仁独活等药同用。若配石膏知母等药,可治湿热痹痛;用于湿热下注,脚气肿痛,痿软无力,常与黄柏薏苡仁牛膝配伍合用,即四妙散(《成方便读》)。若与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药同用,可治湿热带下、湿疮、湿疹等。
3.风寒感冒
本品辛香燥烈,能开肌腠而发汗,祛肌表之风寒表邪,又因其长于胜湿,故以风寒表证夹湿者最为适宜,常与羌活白芷防风等同用。
4.夜盲,眼目昏涩
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症,眼目昏涩。可单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3~9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内服: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本品苦温燥烈,故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鉴别用药】

1.苍术与制苍术、麸炒苍术、焦苍术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等。制苍术功同生品,但经米泔水浸泡后能缓和燥烈之性,降低辛烈温燥的副作用,有和胃的功效。麸炒后辛性减弱,燥性得以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等。焦苍术辛烈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淋带白浊等症。中医临床认为苍术之“燥性”与苍术的挥发油有关,而泔水浸、麸炒、炒焦等炮制方法,都能使挥发油含最降低,起到“缓和燥性”的作用。
2.苍术广藿香
两者同属芳香化湿药,具有辛温之性,主入脾胃经,功能芳香化湿,解表;主治湿浊中阻,脘痞腹胀,呕吐泄泻等,也可用于表证、湿温发热等。但苍术又味苦,芳香燥烈之性胜于广藿香,长于燥湿健脾,适用于湿困中焦,脘痞腹胀,呕吐泄泻等;苍术气味雄厚,芳香辟秽,能祛风除湿,故外感寒湿之时行外感、风寒湿痹、下肢痿痹等适用。而广藿香芳香醒脾、化湿开胃之功甚佳,适用于湿浊内阻,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所致胸脘痞闷、胃呆不饥等;又善和中止呕,湿邪呕吐、妊娠呕吐均可应用;又可发表解暑,适用于夏日形寒饮冷,外伤于寒,内伤暑湿所致暑湿表证。

【化学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β-橄榄烯,α及δ-愈创木烯,花柏烯,丁香烯,榄香烯,芹子烯,广藿香烯,苍术酮,苍术素,芹子二烯酮等。还含白术内酯、苍术烯内酯丙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苍术素(C13H10O)不得少于0.30%,麸炒苍术不得少于0.20%。

【药理作用】

其挥发油有明显的抗副交感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痉挛;对交感神经介质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肌松弛,苍术制剂能促进肾上腺抑制作用的振幅恢复。苍术醇有促进胃肠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苍术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小剂量是镇静作用,同时使脊髓反射亢进;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苍术煎剂有降血糖作用,同时具排、排作用;其维生素A样物质可治疗夜盲及角膜软化症。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68-169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8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85-1893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33-537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532-535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