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

说明书

【饮片名称】

枇杷叶《名医别录》

汉语拼音
Pipaye

拉丁名
ERIOBOTRYAE FOLIUM

异名
巴叶、芦桔叶《中药材手册》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的干燥叶。主产于广东、浙江。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除去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本品气微,味微苦。以色灰绿者为佳。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

1.肺热咳嗽,气逆喘急
本品苦降寒清,入肺经长于降泄肺气,清肺化痰以止咳平喘,凡风热燥火所致的咳嗽气喘均可配伍使用。治风热咳嗽,可与桑叶牛蒡子前胡等同用;治肺热咳喘,痰黄质稠,可单用制膏,或与桑白皮黄芩前胡等同用,以清泄肺热、降气化痰;若燥热伤肺,咳喘少痰,或干咳无痰,常与桑叶麦冬苦杏仁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若阴伤肺燥,干咳气急,或痰中带血,可配伍阿胶百合等养阴润肺止血药,或与梨、白蜜、莲子肉等为膏。
2.胃热呕吐,哕逆,烦热口渴
本品苦降性微寒,入胃经长于清胃热,降胃气而止呕逆。治胃热呕吐呃逆,烦热口渴,常与黄连竹茹芦根等同用,以增强清胃止呕之效。若中寒气逆之呕逆,亦可配伍生姜、橘皮、竹茹等药。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6~10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15~30g,纱布包煎;或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1.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证禁服。
2.服用未去毛之枇杷叶可引起咳嗽加剧,喉头水肿、痉挛等症状。
3.有临床报道大剂量服用鲜枇杷叶500g左右致中毒,出现共济失调、头晕、行走不稳等。根据病史和神经科治疗经过诊断为过量枇杷叶中毒,造成共济失调。按枇杷叶常用剂量为干品6~12g,鲜品15~30g。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苦杏苷、橙花椒醇等,苦杏仁苷在消化道内被微生物酶逐渐分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常规剂量下不至于中毒,而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故有平喘镇咳作用,但大剂量服用时可致中毒。

【鉴别用药】

1.生枇杷叶与蜜枇杷叶
二者为枇杷叶的不同炮制品种。生枇杷叶长于清肺止咳,降逆止呕,多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哕或烦热口渴。蜜枇杷叶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多用于肺燥咳嗽
2.枇杷叶竹茹
二者均能清热化痰,降逆止呕,皆可治肺热咳嗽及胃热呕吐。但枇杷叶偏于清降肺气而止咳,且清胃热力强,主治肺热咳嗽,胃热呕逆等;竹茹偏于清肺化痰,除烦止呕,主治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不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等。

【化学成分】

主要含三萜类成分:熊果酸,齐墩果酸等;挥发油:橙花叔醇,合欢花醇等;有机酸类成分:酒石酸,柠檬酸等。还含倍半萜及苦杏仁苷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总量不得少于0.70%,饮片同药材。

【药理作用】

枇杷叶醇提取物及其多种提取成分有不同程度的镇咳、祛痰和抗炎作用,其中三萜酸还有平喘和免疫增强作用。所含苦杏仁苷除镇咳平喘外,还有镇痛作用。所含绿原酸能显著增加胃肠蠕动,并有促进胃液分泌和利胆作用。此外,枇杷叶还有抗病毒、抗菌、降血糖及抗肿瘤等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13-214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2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5-779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20-923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72-974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