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说明书

【饮片名称】

牛蒡子《名医别录》

汉语拼音
Niubangzi

拉丁名
ARCTII FRUCTUS

异名
恶实《名医别录》;
鼠粘子《本草图经》;
黍粘子《珍珠囊》;
大力子《卫生易简方》;
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
毛锥子(贵州);
粘苍子(辽宁);
大牛子(山西);
牛子(陕西、山东);
土大桐子、万把钩、鼠尖子(江苏)。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河北、吉林、辽宁、浙江。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本品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药性】

性味
辛、苦,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咳嗽痰多
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花、连翘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医学广笔记》)。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
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咽喉肿痛等热毒病证。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栀子连翘等同用。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栀子瓜蒌等药同用。本品配伍玄参黄芩板蓝根等清热泻火解毒药,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6~12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3~15g;临床生用或炒后捣碎用。入汤剂宜捣碎,炒后寒滑之性略减。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鉴别用药】

牛蒡子与炒牛蒡子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归肺、胃经,功能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适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牛蒡子生用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多用于风温初起、痄腮丹毒、痈肿疮疡。牛蒡子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多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嗽

【化学成分】

主要含木脂素类成分:牛蒡苷,牛蒡醇A~F及H;脂肪酸类成分:花生酸,硬脂酸;挥发油:(S)-胡薄荷酮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牛蒡苷(C27H34O11)不得少于5.0%。

【药理作用】

牛蒡子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73-74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0-7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8-1851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08-212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23-125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