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

说明书

【饮片名称】

淡豆豉《名医别录》

汉语拼音
Dandouchi

拉丁名
SOJAE SEMEN PRAEPARATUM

异名
香豉《伤寒论》;
豉《名医别录》;
淡豉、大豆豉《本草纲目》。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本品气香,味微甘。以色黑、质柔、气香者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1.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2.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

【临床应用】

1.感冒,寒热头痛
本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
2.热病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本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侬,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6~12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10~15g;或入丸剂。
2.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胃虚易泛恶心者慎服。

【鉴别用药】

1.淡豆豉桑叶青蒿发酵品与麻黄苏叶发酵品
淡豆豉的传统加工炮制方法有两种,其一用桑叶青蒿等为辅料加工者,味苦辛性凉;其二用麻黄、苏叶等为辅料加工者,味辛苦性偏温,均归肺胃经,两者在功效上都能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但因一偏性凉,一偏性温,故临床上使用又有所不同。传统认为,桑叶青蒿等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苏叶等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但淡豆豉目前主要的炮制方法是用黑大豆桑叶青蒿发酵而得,此法始于明代,沿用至今。
2.淡豆豉大豆黄卷
淡豆豉大豆的发酵制品,大豆黄卷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淡豆豉大豆黄卷均为豆类加工制品,均具有解表作用。然淡豆豉味辛,微苦,归肺胃经,用于风寒或风热表证,且具有宣郁透热除烦之功,用于诸热郁不透之证。而大豆黄卷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善解表祛暑,清热利湿,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以及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大豆黄卷又有清水豆卷和制大豆黄卷之分,解表祛暑多用清水豆卷,清热利湿多用制大豆黄卷

【化学成分】

主要含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黄豆苷,大豆素,黄豆素等。还含维生素淡豆豉多糖及微量元素等。

【药理作用】

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附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43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63-866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49-250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43-144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附药

  • 参考文献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