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说明书

【饮片名称】

青蒿《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Qinghao

拉丁名
ARTEMISIAE ANNUAE HERBA

异名
蒿《诗经》;
菣《毛诗传》;
草蒿、方溃《神农本草经》;
蒿《蜀本草》;
臭蒿《日华子》;
香蒿《本草衍义》;
三庚草《履巉岩本草》;
蒿子、草青蒿、草蒿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细叶蒿(湖南);
青蒿、苦蒿(江苏);
青蒿(广西);
香丝草(海南);
酒饼草(广东)。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切段。本品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质嫩、叶多、香气浓郁者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苦、辛,寒。

归经
归肝、胆经。

【功效】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临床应用】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入阴分,长于清透阴分伏热。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液已伤,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低热不退等,常配伍鳖甲知母牡丹皮等,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2.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本品有退虚热、除骨蒸的作用。为清虚热要药。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常配伍柴胡、胡黄连鳖甲等,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3.外感暑热,发热烦渴
本品辛香发散,性寒,善于清解暑热。治疗外感暑热,头痛头昏、发热口渴等,常与西瓜翠衣、茯苓滑石等同用,如清凉涤暑汤(《时病论》)。
4.疟疾寒热
本品辛寒芳香,主入肝、胆经,善截疟,消除寒热,为治疟疾寒热之要药。治疗疟疾寒热往来,《肘后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浸,绞取汁,尽服之。”临床也可与柴胡黄芩草果等同用。本品芳香透散,长于清解肝胆之热邪,常配伍黄芩竹茹半夏等,治疗湿热郁遏少阳,三焦气机不畅,寒热如疟,胸膈胀闷,如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5.湿热黄疸
本品苦寒,主入肝、胆经,能利胆退黄。治疗湿热黄疸,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者,常与茵陈大黄栀子等清热利湿退黄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6~12g,后下。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4.5~9g。治疟疾可用20~40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
2.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慎用。

【鉴别用药】

青蒿地骨皮
二者都能清热、凉血、除蒸,既能清虚热,又可清实热,同可用于阴虚发热和火热实证。然青蒿辛寒芳香散透,善清阴分伏热,故长于治疗热病伤阴,邪伏阴分之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而地骨皮甘淡微寒,益阴凉血,善清肝肾之虚火,故尤宜于肝肾阴虚,潮热盗汗。且青蒿清暑解热,适用于暑热外感;地骨皮清肺降火,适用于肺热咳嗽青蒿为截疟要药,疟疾寒热当首选;地骨皮尚能生津止渴,内热消渴为常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萜类成分:青蒿素青蒿酸等;挥发油:蒿酸甲酯,青蒿醇,蒿酮等。还含多糖。

【药理作用】

青蒿素有显著抗疟作用,对血吸虫成虫有明显的杀灭作用。水煎剂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挥发油对皮肤癣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乙醇提取物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青蒿素、β-谷甾醇、豆甾醇均有抗病毒作用。有利胆、解热、镇痛、抗炎、抗肿瘤等作用。挥发油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此外,尚有降压、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07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3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51-1861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99-402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402-406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