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说明书

【饮片名称】

知母《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Zhimu

拉丁名
ANEMARRHENAE RHIZOMA

异名
、莐藩《尔雅》;
蚔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神农本草经》;
女雷、女理、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苦心、儿草、水须《名医别录》;
昌支《新修本草》;
蒜辫子草、兔子油草、山韭菜(辽宁);
羊胡子根(河北);
穿地龙、虾草(山东);
马马草(山西);
知母(四川)。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本品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以切面色黄白者为佳。生用,或盐水炙用。

【药性】

性味
苦、甘,寒。

归经
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临床应用】

1.外感热病,高热烦渴
本品味苦甘,性寒质润,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本品主入肺经,苦寒能清肺热,甘寒能滋肺阴、润肺燥。用治肺热咳嗽,痰黄质稠,常与黄芩栀子瓜蒌等清肺、化痰药同用,如清化痰汤(《统旨方》);治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贝母同用,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骨蒸潮热
本品入肾经,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常与黄柏地黄等泻火、滋阴药同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鉴》)。
4.内热消渴
本品苦甘寒质润,取其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治内热津伤,口渴引饮之消渴证,可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阴虚肠燥便秘
本品能滋阴润燥以通便,用治阴虚肠燥便秘,常与生地黄玄参麦冬等滋阴润肠通便药配伍。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6~12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内服:6~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

1.知母与盐知母
两者为知母的不同炮制品。均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然知母苦寒滑利,长于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泻肺胃之火尤宜生用,多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知母盐炙可引药下行,专于入肾,故盐知母滋阴降火力更强,善清虚热,常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2.知母石膏
两者同为清热泻火药,均归肺胃经,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然知母味苦甘性寒,质地滋润,滋阴润燥之力较强,重在清润,功善滋润肺胃之燥,故多用治阴虚燥咳及阴虚消渴证;知母兼归肾经,又长于滋肾降火,并能润肠通便,又可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以及肠燥便秘石膏味辛甘性大寒,清热泻火之力较强,重在清解,功善清泻肺胃实热,故多用治肺热咳喘及胃火上炎之头痛、牙龈肿痛。

【化学成分】

主要含皂苷,其主要成分为知母皂苷A-Ⅰ、A-Ⅱ,知母皂苷B-Ⅰ、B-Ⅱ等。还含有知母多糖、芒果苷、异芒果苷、生物碱及有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芒果苷(C19H18O11)不得少于0.70%,饮片不得少于0.40%;含知母皂苷BⅡ(C45H76O19)不得少于3.0%,饮片不得少于2.0%。

【药理作用】

知母浸膏有解热作用,能防止大肠杆菌所致家兔高热且作用持久。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糖、抗炎、利尿、祛痰、抗菌、抗癌、抗溃疡、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脑缺血性损伤等作用。所含皂苷能明显降低甲状腺素造成的耗率增高,抑制Na,K-ATP酶活性。还能调整β-肾上腺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22-223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4-8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19-2025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57-161
5.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64-269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