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

说明书

【饮片名称】

藜芦《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Lilu

异名
葱苒《神农本草经》;
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吴普本草》;
葱菼《名医别录》;
憨葱《儒门事亲》;
葱白藜芦、鹿葱《图经本草》;
旱葱《山东中药》;
人头发、毒药草《四川中药志》;
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棕榈《农药植物手册》。

【来源】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黑藜芦 Veratrum nigrum L. 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5~6月未抽花葶前采挖,除去叶,洗净晒干或开水浸烫后晒干或烘干。本品气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以根粗坚实,断面粉性者为佳。切段,生用。

【药性】

性味
苦、辛,寒;有毒。

归经
归肺、肝、胃经。

【功效】

涌吐风痰,杀虫。

【临床应用】

1.中风、癫痫、喉痹、误食毒物
本品内服催吐作用强,善于涌吐风痰,用治中风、癫痫、喉痹诸证见痰涎壅盛者,以及误食毒物,可与瓜蒂、防风研末为散服,以涌吐风痰,如三圣散(《儒门事亲》);治诸风痰饮,可与郁金研末,温浆水和服探吐;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口中涎沫,可配天南星研末为丸,温酒服。
2.疥癣,白秃,头虱,体虱
本品外用能杀虫止痒,治疥癣、白秃,以本品研末,油调涂之。治诸疡疮,经久生虫,可配伍白矾、松脂、雄黄苦参等,先以藜芦苦参为末,入猪脂,煎沸,去渣,入他药末搅匀,外涂患处,如藜芦散(《圣惠方》);治头虱,可用藜芦研末掺毛发。
3.此外,对蚊蝇及其幼虫有杀灭作用,也可作农作物杀虫剂使用。

【用法用量】

内服0.3~0.6g,入丸散,温水送服以催吐;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或嗅鼻、塞鼻,或外掺。

【注意事项】

1.体虚及孕妇禁服。
2.不宜与人参党参西洋参、南沙参、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同用。
3.因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内服易产生毒性反应,现代临床已不作为涌吐药使用,而主要作为农作物及蚊绳的杀虫剂。

【妊娠及哺乳】

孕妇禁服。

【毒性】

1.本品有毒,使用不当或过量易发生中毒,成人口服藜芦须根70mg即发生中毒。藜芦的毒素主要为其所含有的生物碱类,总称为藜芦总碱。其中原藜芦碱毒性最强,介藜芦胺次之。藜芦中毒通常是急性中毒。
2.中毒反应:表现为舌及咽喉部有针刺样感觉,上腹部及胸骨后有烧灼疼痛感,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血性大便,呃逆,头痛,眩晕,出汗等,也可出现口周麻,口及手指刺痛,以及头、颈、肩部温热感。严重者可出现便血,血压下降,呼吸抑制,谵语,肌肉抽搐,昏迷或全身痉挛,心律不齐及心率显著减慢,最后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外用中毒可出现皮肤及黏膜灼痛、喷嚏及流泪等。
3.中毒机制:主要是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以及食管和胃肠炎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先兴奋后抑制,出现痉挛、抽搐以及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症状;刺激延髓迷走神经核,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变慢、心率不齐、大量出汗、肠蠕动增强、呼吸抑制。
4.中毒解救:发生中毒后,应迅速用0.1%~0.2%高锰酸溶液、0.5%~1%鞣酸溶液或浓茶反复洗胃,随后投服生物碱解毒剂和吸附剂,如鞣酸药用炭等,再加以对症治疗,如强心、解痉、缓解呼吸困难等。此外,传统及民间有以葱煎水内服或用雄黄、葱头、猪油同浓茶冷服以解其毒者,但有人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认为葱汁不能解藜芦毒。

【化学成分】

主要含原藜芦碱、藜芦碱、伪藜芦碱、秋水仙碱藜芦酰棋盘花碱等生物碱。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降压作用,无急速耐受现象,降压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或暂停;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经加温后,虽毒性显著降低,但对结核菌抑制力不变,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其水浸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家蝇有强大的毒杀效力。

【参考文献】

1.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44-445
2.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10-1314
  • 饮片名称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妊娠及哺乳

  • 毒性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

相似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