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生鸢尾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山生鸢尾的概览。山生鸢尾又名热纪泽玛,归类于藏药,为鸢尾科植物尼泊尔鸢尾的种子,可泻诸病、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山生鸢尾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热纪泽玛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山生鸢尾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热纪泽玛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尼泊尔鸢尾的种子。
- 出处: /
- 功效: 泻诸病、解毒。
- 主治: 用于培根木保症、黄疸病及培根、赤巴混合引起之胃病,并治中毒病和食滞不化。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Iris nepalensis D.Do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围有大量棕褐色的毛发状老叶时鞘的残留纤维。根状茎短而粗,块状;根膨大成纺锤状,棕褐色,肉质,肥厚,有皱缩的横纹。叶条形,花期叶长10~20(~28)cm,宽2~3(~8)mm,果期叶长可达60cm,宽6~8mm,顶端长渐尖,有2~3条纵脉。花茎高10~25cm,直径2~3mm,果期花茎高达35cm,上部多分枝,中、下部有1~2枚抱茎的披针形的茎生叶;苞片3枚,膜质,绿色,披针形,长4.5~7cm,宽约1cm,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内包含有2朵花;花蓝紫色或浅蓝色,直径2.5~6cm;花梗长1~1.5cm;花被管细长,长2.5~3cm,上部扩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长椭圆形至倒卵形,长约4cm,宽约1.8cm,中脉上有黄色须毛状的附属物,内花被裂片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约4cm,宽约1.2cm;雄蕊长约2.5cm,花药淡黄白色;花柱分枝扁而宽,长约3.5cm,顶端裂片钝三角形,边缘有稀疏的牙齿。蒴果卵圆形,长2.5~3.5cm,直径约lcm,顶端有短喙。花期6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500~3000m高山带的荒山坡、草地、岩石缝隙及疏林下。产四川、云南、西藏。也产于印度、不丹、尼泊尔。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据查可作本品入药的尚有: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 Dykes.甘肃鸢尾I.pandurata Maxim.四川鸢尾I.sichuanensis Y.T.Zhao. 1.西南鸢尾:根状茎较粗壮,节密集;须根绳索状,灰白色,有皱缩的横纹,生于根茎的一侧。叶基生,略带红色。花茎中空,花天蓝色,1~2朵。蒴果三棱状柱形,具网纹。种子棕褐色,生于海拔2800~3500m的山坡草地或溪流旁。产于西藏、四川、云南。 2.甘肃鸢尾:根状茎块状,很短;根粗壮,近肉质,上、下近等粗,旁有细小的侧根,黄褐色,叶灰绿色。花茎实心,花红紫色,苞内有2花,蒴果卵圆形,肋明显,顶具短喙。种子梨形红褐色,表面皱缩,无附属物。生于山坡草地或沟坡上。产于青海,甘肃。 3.四川鸢尾:根状茎为不规则的块状,粗壮、肥厚;根细而短。叶灰绿色。花蓝紫色,2~3朵。果实卵状圆柱形,顶有短喙。生于山坡路旁的草丛中。产四川、甘肃。据《尼泊尔药用植物》一书记载,以根部入药,内服有轻泻、利尿作用;外用治疗疔疮及伤肿。
- 采收加工: 秋季摘取成熟果实,晒干,搓下种子,除去杂质,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