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香薷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石香薷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沉介茶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唇形科植物五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全草。
  • 出处: 中国瑶药学
  • 功效: 发汗解表,消暑化湿,镇咳祛痰,利尿消肿。
  • 主治: 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黄疸型肝炎、肠炎、痢疾、脚气水肿、肾炎水肿、风湿骨痛、衄血、血崩、子宫脱垂、小儿惊风、小儿疳积、跌打损伤、阴囊湿疹、脚癣、皮肤瘙痒、带状疱疹、淋巴管炎、舌出血、毒蛇咬伤、狂犬咬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osla chinensis Maxi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茎高9~40厘米,纤细,被白色疏柔毛。单叶对生,线状长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3~2.8(~3.3)厘米,宽2~4(~7)毫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渐狭或楔形,边有不明显的浅锯齿。花紫红至白色,唇形;总状花序头状,生于茎枝顶端;苞片覆瓦状排列,被疏柔毛。小坚果近球形,具深皱纹。花期6~9月,果期7~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草坡、林下。产于广西龙州、武鸣、马山、罗城、柳江、金秀、永福、钟山、苍梧、岑溪、桂平、贵港、北流、陆川等县市;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及台湾等省份;越南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季采,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性微温。
  • 用法用量: 9~30克,水煎服或浸酒服,或捣汁开水调服;外用适量水煎洗或捣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中暑腹痛 沉介茶(石香薷)30克,水煎冲红糖服。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2%,内含香荆芥酚71.64%,对聚伞花素10.10%,对异丙基苯甲醇5.00%,β-蒎烯1.52%,4-蒈烯5.28%,α-松油烯1.23%,百里香酚1.40%,葎草烯l.36%,β-合欢烯0.25%,柠檬烯0.15%[1]。
  •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香薷散煎液30g(生药)/kg灌胃,对注射啤酒酵母所致发热的大鼠,一次给药仅有短暂的退热作用,连续3次给药有显著解热作用,对发热过程的体温反应指数(体温曲线与基线间面积,TRI)也有明显影响[1]。 2.镇痛作用  石香薷挥发油0.3ml/kg和0.15ml/kg灌胃,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量效关系[2]。 3.镇静作用  石香薷挥发油0.3ml/kg灌胃,对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有显著增强作用,表明有镇静作用[2]。 4.抗菌作用  石香薷挥发油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其抗菌有效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和对聚伞花素等。1:2000的香薷油的抗菌作用与75%乙醇的抗菌作用相似,对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和福氏痢疾杆菌的抗菌作用强度高于液,而弱于呋喃西林苯扎溴铵[3,4]。此外,石香薷的挥发油或水煎剂对大肠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及脑膜炎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4-7]。 5.其他作用  香薷薷提取物在体外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可能具降压和降低胆固醇作用[8]。石香薷挥发油尚有利尿、镇咳和祛痰作用[9]。 6.毒性  石香薷香薷挥发油小鼠灌胃LD50分别为1.304ml/kg~1.3333ml/kg和1.145ml/kg[2]。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