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毛茛

  • 音译名: 索登木巴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碱毛茛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索登木巴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长叶碱毛莨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治火烧伤。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alerpestes ruthenica (Jacq.) Ovcz.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匍匐茎长达30cm以上。叶簇生,叶片卵状或椭圆状梯形,长1.5~5cm,宽0.8~2cm,基部宽楔形,截形至圆形,不分裂,顶端有3~5个圆齿,常有3条基出脉,无毛,叶柄长2~14cm,近无毛,基部有鞘。花葶高10~20cm,单一或上部分枝,有1~3花,生疏短柔毛,苞片线形,长约1cm,花直径约1.5cm,萼片绿色,5,卵形,长7~9mm,多无毛,花瓣黄色,6~12枚,倒卵形,长0.7~1cm,基部渐狭成爪。蜜槽点状,花药长约0.5mm,花丝长约3mm,花托圆柱形,有柔毛。聚合果卵球形,长8~12mm,宽约8mm,瘦果极多,紧密排列,斜倒卵形,长2~3mm,无毛,边缘有狭棱,两面有3~5条分歧的纵肋,喙短而直。花果期5~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盐碱沼泽地或湿草地。分布于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同属植物三裂碱毛茛Halerpestes tricuspis (Maxim.) Hand. -Mazz.亦可同等入药。
  • 采收加工: 于每年花期采收全萆,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涩,性凉。 《藏药配方新编》:味甘、涩,性凉。 《新编藏医学》:味甘、涩,性凉。 《藏医百科全书》:味甘、涩,性凉。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索登木巴治火烧伤,本品生长在沼泽和浸泡皮张的水池中。《形态比喻》记载:索登木巴生长在水中,叶有三尖,状如木钻,花白色,有黄色光泽,治火烧伤,一次可愈。 关于用法有二:其一,《迪庆藏药》、《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用眼子菜科的多种植物,如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 A.Benn.、浮叶眼子菜P.natans L.;其二,《晶珠本草》汉文本译注为碱毛茛。认为后者接近藏本草描述,它虽非完全生于水中,却生长在沼泽地和湿生草地等水生环境之中,且植物形状与藏本草相符。至于将该药用眼子菜种植物,值得商榷。
  • 制剂: /
  • 选方: 烧伤搽剂:水葫芦苗200g,亚大黄175g,水绵150g,碱毛茛150g,石韦150g,赤石脂150g。粉碎成细粉,混匀,即得。用于火烧伤。用水调搽患处。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